工商社論》掌握2021年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運
剛剛告別的2020年,雖然全球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的烏雲下,臺灣的經濟卻走出突破性的發展,受惠於美中貿易、科技戰的轉單效應,以及各國經濟封鎖後突然爆發的需求,臺灣不論在出口貿易與民間投資上,都爆發數十年來僅見的榮景,除了進出口額頻創新高之外,經濟部統計到2020年11月底,回臺投資的企業家數高達733家,投資金額新臺幣1兆1,464億元,更估計將創造高達9萬6,000多人的就業機會。
1兆1,000多億元的新增投資,是臺灣2021年經濟持續起飛的保證,光是臺商迴流等民間企業的投資資金,在2020年就已經到位3,763億元,預計在今年到位的投資資金至少還有3,441億元,配合銀行的融資,臺灣無疑已經迎來三十年來最大的一波民間投資浪潮。
新一波的民間投資潮,大多集中在高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這當然是受到美中貿易與科技戰,促成臺商在中國的供應鏈外流的結果,中國大陸因爲勞工薪資與社會保險費用不斷上漲的推力,加上美國印太戰略大局下,供應鏈重組的拉力,原本以大陸爲生產基地的臺商,低附加價值產品的新增投資大量流往東南亞與印度,高附加價值的新增產線則回到臺灣,這是已經確立的趨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股價暴漲的特斯拉,臺廠在特斯拉的電池、馬達、電腦控制系統、車身、影像感測器、以及充電裝置都是特斯拉供應鏈的要角,其中供應特斯拉觸控面板的羣創,回臺投資超過700億元;做影像感測器封裝的同欣電投資97億元;做主控電腦的和碩投資149億元,供應齒輪的和大投資30億元,供應充電樁的康舒投資25億元,在未上市市場受到高度關注、供應定子與轉子的富田,投資20億元,整個特斯拉供應鏈,臺商投資金額就高達1,000億元,全部都是高附加價值的新產線,相當具有代表性。
受惠於出口金額大幅增長,民間投資熱絡,臺灣已經連續兩年成爲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的冠軍,臺灣去年GDP估計將會增長2.54%,遠遠超過南韓的1.1%,更把衰退6.1%的香港、衰退6.72%的新加坡遠遠甩在後方。
展望2021年,臺灣經濟發展的機會仍然俯拾即是,第一個成長區塊在5G與人工智慧的發展;第二個成長區塊在綠能與電動車相關的領域;再來當然是護國神山臺積電所領軍的半導體產業;第四則是已經熱到必須要踩煞車的房地產市場;還有,今年下半年預計將要迎來疫後經濟復甦,相關商機例如報復性的觀光旅遊熱潮也值得期待。我們政府與企業應該踩足油門,針對成長領域提供需要的資源,繼續爲臺灣三十年來最大的投資潮添柴火。
2020年的經濟封鎖,讓網路經濟提早爆發,確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多媒體、以及5G網路爲主流核心價值的商業模型,臺灣各大電信公司加速5G網路的布建,更重要的是Open RAN的開放架構,讓臺灣科技廠商瞬間進入電信市場,帶來新的成長機會,廣達、研華等廠商都有機會吃到電信市場的大餅,另外臺廠在進階雲端應用(PaaS)的領域也有高度競爭力,可以與谷歌、亞馬遜、微軟等雲端大廠共同開拓雲端與人工智慧的市場。
綠能則是必須特別關注的產業,蔡英文政府全力推動海上風電與陸上太陽能電廠,目標是2025年將會有25%的能源來自綠能,其中有高達三分之二必須仰賴太陽能。太陽能與海上風電在去年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不只案場建設大幅推進,銀行綠電融資爆發,人民認同度也大幅提升。
但是太陽能光電在2020年裝置6.5GW的目標落後,環保團體對於山坡地與農地種電的反彈聲浪也突然升高,太陽能電場吃掉農地的趨勢,涉及到經濟部與農委會的整合;另外海上風電也遭遇到技轉的臺廠產品出現瑕疵的挑戰。在綠能與電動車的成長領域,以出口導向的電動汽車顯然進度更佳,而政府主導的綠電則有待突破。
另外必須提高警覺的是,2021年雖然即將迎來疫後全球經濟復甦,但是通貨膨脹的隱憂卻已經浮現,從2008年金融海嘯的央行量化寬鬆政策,都未引發通貨膨脹,然而,去年聯準會印鈔票的力度超乎想像,美元貨幣供給額、特別是現金相關的M1,突然從10月的5兆5,000億美元左右,在短短一個半月內飆升到6兆8,000億美元,鉅額的資金從原本鎖在定存(M2)解約流向現金,這當然造成股票市場的飆漲,也在全球點燃大宗物資漲價之火。
臺灣受到熱錢洪流波及,新臺幣匯率不斷升值、同時迫使政府祭出打擊炒房政策。目前全球炒作熱潮除了網路科技股暴漲、比特幣飆升之外,與民生用品息息相關的黃豆、玉米、小麥價格都已經創了五年新高,鐵礦砂與銅價在今年暴漲超過七成,不論食品與工業用品的原物料都大漲,加上海運費用飆上天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可輕忽,這或許是臺灣積極衝刺2021年經濟轉型,另一個容易被忽視、卻需要高度關注的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