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運動不喜歡體育課?多位專家支招探索小學體育教學改革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孩子們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問題在哪?”4月21日,在一場新時代體教融合小學體能課程探索與實踐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就當下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在《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下發後,學校如何改進體育教育工作、促進學生體能提升、改革小學體育學業評價方式?當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藝術研究所、北京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主辦,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北京市豐臺區第五小學承辦的新時代體教融合小學體能課程探索與實踐研討會召開。
“讓學生有目的地玩”
“石頭剪刀布+快速伸手”“水果大作戰”“幸福的小礦工”…… 4月21日下午,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五小學操場上,二年級學生在體育老師帶領下展示了常態體育課《速度素質-位移速度》,幾個遊戲由淺入深,不斷增加難度。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藝體教研室教研員張彤告訴記者,這是“用各種遊戲來達到孩子速度素質、動作素質鍛鍊的目的。”
操場右側展示的五年級社團體能課動作則更有挑戰性。課程準備部分是“貓捉老鼠”的遊戲,使學生身體得到充分活動;後面分別設計了攀高墊、翻越三角支架板、體能綜合競賽(跑、平衡、跳躍、三腳架、翻越2米架)等內容。
“通過這些遊戲和活動,可以訓練孩子們的身體平衡力、協調性,鍛鍊上下肢各部分力量。”張彤告訴記者,活動課上展示的這兩節課,以“五大素質(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爲教學內容,突出亮點就是“讓學生有目的地玩”。
“我們的孩子跑不快、跳不高、走不遠,速度、力量、耐力不夠,問題非常突出。現在的體育課、教育教學有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也是無趣的、有限的。因此,我們要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向大課間活動要質量,要向課外活動要質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教學內容改革和應用研究》課題組組長吳鍵在會上表示。
張彤指出,過去體育課總把重點放在教孩子技術動作上,但到最後孩子們技術也沒學會,素質也沒跟上。
他舉例稱,“跨越式跳高”等動作最終目的是發展孩子的下肢力量和跳躍能力,而在過去體育課上,只是把助跑、起跳、落地這幾個動作教會,而把動作的鍛鍊價值放棄了;再比如,過去籃球課,會教孩子們如何運球、用手的什麼部位按壓、什麼部位觸球等,但實際上,籃球等球類項目最終是爲了發展孩子的運動靈敏速度。
基於此,張彤指出,在給全區的體育老師編制教材和學期教學計劃時,要轉變指導思想,把過去以技術教學爲目標的教學模式,轉變爲以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爲目標的教學模式。
體育課的課堂教學改變了,評價方式也要改革。張彤指出,過去對學生的評價,可能是考個跳高,或者考個投擲,就給孩子一個分數。實際上,這種評價方式並不全面,應該更加關注練習給孩子們帶來的獲得感。
因此他建議,結合體育大課程觀,從4個角度對評價方式進行重新規劃。一是學生的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機能等進行評價;二是身體適能的測試,主要評價孩子的運動能力、技術技能實踐應用能力;三是居家鍛鍊評價,主要評價孩子的鍛鍊習慣,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等;四是教師對孩子的動態評價,即平時上課、體育活動中孩子的參與態度。“我認爲這樣的評價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