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企業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更難行

李武忠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風光展開而國內研議多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實際進度緩慢先機已失讓馬政府顏面無光,馬總統甚至下了最後通諜

政府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遲遲未能順利開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政府內部對租稅勞工薪資、土地取得、專業人士資格限制等議題仍有異見需整合外,農業界對於列入第一階段四項優先示範產業中的農業加值(其他爲智慧運籌、國際醫療及產業合作),擬無限制免稅開放國外農產品原料進口加工出口,對國內農產品外銷造成衝擊以及加工產品品質安全難以確保等後遺症仍然有相當大的疑慮;特別是此次大食品企業黑心程度讓民衆匪夷所思,加以政府在面對這些黑心大企業所展現的軟弱無能,甚至處處維護的做爲,讓民衆對政府徹底失去信心國人不相信這些食品加工大企業進入該自經區後,在利益的驅使下會乖乖遵守政府規定;同樣對於政府強調會把好關讓進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內加工的大量廉價國外農產品原料以及加工後的成品不會流入國內市場擾亂供需秩序,影響到國內相關農產品的行銷農民生計,也因三管五卡破功而完全沒有信心。在得不到民意的支持下,政府想拉擡國內經濟勢將舉步惟艱,臺灣經濟可能邁入寒冬。

各國設立自由經貿區無不以金融、服務、電信、物流等爲主,很少涉及農業,目的在創新市場投資條件和便捷的營商環境。即便是強調對外開放的上海自貿區也將部分農林漁牧投資項目(如種苗、珍貴優良品種研發、養殖、種植以及相關繁殖材料生產,中國所轄海域以及內陸水域水產品捕撈,糧食、食糖植物油零售配送,稻米加工等等)列入負面清單,禁止限制外資經營。同樣的臺灣經濟結構主體已經從農工轉爲服務業,根據國家統計2012年臺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爲14.99兆臺幣,其中服務業貢獻了69.15﹪,工業貢獻了28.95﹪,初級農業只佔GDP的1.90﹪;在出口貿易結構上系以工業產品爲主佔了98.7﹪,初級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分別只佔0.3﹪及1﹪。要促進臺灣經濟成長,有效增加就業機會,自然應該把重心放在改善服務投資環境以及增進工商產品的出口全力衝刺,而不需糾結於爭議大的農產加工議題,反拖延自經區通過的時程

以當前社會氛圍,「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在立法院審議時必將有一番脣槍舌劍,執政黨若不顧民意想將服貿協議與自經區強渡關山,必將付出慘痛代價也非全民之福。全球州際化趨勢正在形成,臺灣不想落人之後,政府部門務實的作法應該暫緩推動農產加值運銷中心,全力衝刺可以讓民衆有感的範疇並以更充分的時間備妥完備方案和農民做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行推動,以減少抗爭力度,別因小失大。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