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滿都 一顆"蒙塵"明珠

尼泊爾作爲著名旅遊勝地,北部山區尤其珠峰大本營木斯塘環線人跡罕至,空氣質量極好;博卡拉有著名的費瓦湖,奇特旺坐擁大片國家森林公園,都是改善空氣質量的綠肺,空氣之好毋庸置疑,但2018年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佈的全球環境績效指數(EPI)報告中,全球180個國家及地區的空氣質量排名,尼泊爾倒數第一。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種說法是,尼泊爾是精神的淨土,去尼泊爾尋找幸福的過程,就是等待一縷清風拂掉心靈的灰塵。而現實中,尼泊爾是最需要淨化的地方,空氣污染到了“讓人大氣不敢喘”的程度。其實尼泊爾的空氣污染主要集中在首都加德滿都及加德滿都谷地,由於地形相對封閉,加之污染源很多,塵土、燃燒垃圾和燒木材以及其他植物秸稈做飯、取暖產生的有害氣體及汽車超標排放的尾氣,疊加在一起,造成嚴重空氣污染。

城市幾乎沒有綠地

空氣污染嚴重的加德滿都。

記者有很多尼泊爾朋友都曾經在中國留過學,其中有位朋友說,加德滿都空氣太差了,我在加德滿都時總是咳嗽,醫生診斷是咽炎,後來到北京留學咽炎就好了。記者和許多國內的朋友,對北京的空氣質量也頗多擔憂,但是與加德滿都相比,北京的空氣質量算好的。

記者在加德滿都原來住的公寓當地難得的高層建築,俯瞰全城,滿眼是三五層的低矮樓房和勉強能容一輛奧拓車通過的小道,幾乎沒有城市公園綠地,不多的空地也沒有綠化,缺乏能夠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和調節空氣溼度的綠肺,一颳風塵土飛揚。

不僅本地市民,稍微有點經驗的遊客,出門必備之物都是口罩。尼泊爾媒體給加德滿都起外號叫“灰滿都”或“口罩滿都”。行走在加德滿都街頭,幾乎人人都口罩遮面,有些穿着尼泊爾傳統服飾的女子即使不戴口罩,也選擇用紗巾捂住口鼻。

在加德滿都街頭,每家店鋪的店主每天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拂塵”或撣子清理商品上的塵土,不下雨的時候還要時不時往街道上灑水以減少揚塵。即使是比較大的商場超市,商品也需要每天擦拭,不然逛一圈,手上必定黑乎乎的都是灰塵。

記者一家在加德滿都生活多年,每次開車出門都是打開內換氣,路過巴格瑪蒂河沒什麼感覺。但有一次,記者的車送去維修,出門辦事坐出租車,當時天氣正熱,出租車爲了省油不開空調,而是開窗通風,途經巴格瑪蒂河時記者差點沒臭暈過去,彷彿置身千年垃圾填埋場

垃圾直接燒掉

尼泊爾至今仍是亞洲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是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規模超過當前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的極限。作爲首都,加德滿都及加德滿都谷地至今沒有自來水,人工排污設施很少,污水處理廠發揮的作用不大。穿城而過的巴格瑪蒂河就變成排污渠,河道兩側是私搭亂建的貧民窟,產生的垃圾和污水更加劇了河水的污染。

整個尼泊爾都沒有垃圾回收清運體系,更別提垃圾分類了。

垃圾的處理就是每天傍晚各家各戶自行燃燒垃圾或將垃圾清運至某處集中燃燒。在冬春季,市區和城市周邊的貧民靠燃燒木材取暖,再加上谷地三面環山和不利於污染擴散的風向,使厚重的大氣氣溶膠氣態污染物聚集在谷地內經久不散。

出臺系列環保舉措

當地學生抗議加德滿都空氣污染,要求政府 出手治理。

此外,加德滿都也沒有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統,隨着人口不斷增加,日常通勤只能依賴摩托車和汽車。而高企的車輛稅使一般民衆只買得起破舊的老爺車。尼泊爾加油站中的汽油是不分型號的,油品質量也無法保證。因此加德滿都街頭經常能見到汽車博物館裡才能見到的車型,冒着黑煙“突突突”駛過。汽車超標排放的尾氣也是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

爲此,尼泊爾政府和加德滿都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環保舉措。比如車輛年檢時增加車輛尾氣測試以及車齡20年以上的車輛強制淘汰;監測磚窯及其他工廠的環境污染指標;加強垃圾管理和減少垃圾燃燒;向公衆提供空氣質量數據並促進電動汽車的使用等。

現在加德滿都街頭確實新立了不少顯示空氣質量指數的顯示屏,但街頭燒垃圾現象和冒着黑煙的老爺車卻未見減少,很顯然,政府的這些舉措仍收效甚微。2016年起,政府將電動汽車稅從40%降至10%,而燃油汽車的進口稅仍爲220%。因此,記者在加德滿都街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車,除了“小牛”電動摩托車深耕尼泊爾市場已久,近期比亞迪也正在進軍尼泊爾,記者在街頭站了一會兒就看見幾輛小牛電動摩托車和一輛比亞迪E6駛過。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開了個好頭

加德滿都,歷史悠久,文明燦爛,它就像一顆蒙塵明珠,記者真心希望能有一股清風,吹掉它身上的灰塵,讓它真正變成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