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弊者揪性侵狼困難重重 監院籲政府建立第三方調查機制
監委紀惠容、王美玉、張菊芳、葉大華於今年8月啓動「政府對防範兒少性侵案件執行成效之探討」通案調查研究」,今天對外舉行期中記者會。(趙婉淳攝)
爲挖掘兒少性侵背後的結構因素,監委紀惠容等人日前啓動通案調查,今天舉行記者會表示,揭弊者常因勢單力薄、礙於權勢、機構文化、生活壓力等,而不敢主動舉發,一旦講出來,在職場上可能會遭受不利對待,甚至因此被迫離職,或因案件未被妥善處理,產生「替代性創商症候羣」或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呼籲政府建立於機關之外的第三方調查與審議機制。
監委紀惠容、王美玉、張菊芳、葉大華於今年8月啓動「政府對防範兒少性侵案件執行成效之探討」通案調查研究」,針對監察院2009年7年至2020年7月,10年17件重大兒少性犯罪案件加以分析,依發生地點區分,11件學校、2件兒少機構、4件身障安置機構;其中13件行爲人爲老師、教練、長官等權勢者。
進一步分析這17件類型,12件爲「其中1名加害人侵害多名被害人」;5件屬於「相互集體性侵」;其中4件出現「由被害人轉爲加害人」情形。
在調查訪談過程中,揭弊者表達的沉痛心聲包括,因爲揭弊,我成爲麻煩製造者、全民公敵;單位的潛規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學生遭侵害學校只考慮到老師;孩子遭到侵害,部分家長責怪孩子、責怪揭弊者;因爲揭弊,我身心出了狀況;因爲揭弊,我「被」離職了;拚命揭弊,案件卻遭忽視、輕判。
紀惠容指出,我國兒少性侵案件層出不窮、一再發生,通報案件仍居高不下,由於多數被害者選擇隱忍,使得黑數持續存在;兒少或智能障礙者的陳述能力較一般成人差,導致起訴率偏低;對揭弊吹哨者保護不足。
「男性兒少礙於性別、文化等,被性侵案件比例增加」,葉大華表示,男性因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特別是男性陽剛文化被建構成的性遊戲,或者性傾向歧視造成的性霸凌,易混淆實際侵害過程的界線。
談到主動揭弊的個案偏低,葉大華說,目前校園缺乏友善且安全的舉報文化,且狼師又易獲得家長的信任,「應檢討揭弊文化與制度,不該和現行的責任通報制度相互替代」。她認爲,國家介入提供心中創傷被害人,後續諮商治療等必要賠償,也是又別於懲處被害人的另一種平反。
張菊芳說,目前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包含性侵害犯罪防治等立法多年,但性侵案件仍居高不下,原因在於落實出現問題,包含性侵害案件要由專業人員處理、偵查審判要有專業人士協助問訊等。
4位監委疾聲呼籲政府,應正視揭弊者的保護機制,如保護揭弊者身分與工作權;建構獨立於機關之外的第三方調查與審議機制,以降低兒少性侵害犯罪黑數;加強兒童人權教育,打破不敢求助的沉默文化;應挹注資源,增加監控機制。
紀惠容補充,至於第三方調查與審議機制,要由中央或地方建置,仍需更深入瞭解,但很重要的是,不能有利害相關人在內,過往學校教師身兼調查委員時常官官相護,不了了之。王美玉指出,未來是否針對性侵害揭弊者建立專法,提供給立院、政院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