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主播人才現狀調查:百萬年薪難“攬才”
“直播帶貨行業目前正在洗牌,方向是金融領域。”26歲的趙平(化名)是一個網紅主播,由於平常太過繁忙,所以與《證券日報》的電話採訪選擇在凌晨之後。
疫情下,使得直播帶貨風口的主播風頭正盛,但趙平卻站在擇業的十字路口。他算是主播崗的“老人”,自己已有一個主播團隊在孵化培訓,他們同行中大部分人,沒有底薪、沒有坑位費、只能按照佣金提成,但在沒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前提下,直播需要花錢買流量。
“綜合來算,不太賺錢,甚至有些場次會虧錢。”按照趙平的描述,雙11就像是一個絞殺場,“賺錢的大多數是頭部主播,並且強者更強,例如薇婭、李佳琦等頭部主播,一晚上可以淨賺上億元。”但至於腰部及底層的主播可能想得更多的是轉行或是找資本繼續“砸錢”賺粉絲。
而最直接且最近的途徑是轉爲金融類主播,爲金融機構“帶貨”的理財直播。若能入職金融機構,對他而言意味着更大的“穩定”。
趙平也講述了一些其他非頭部主播的現狀及案例,並對轉型金融直播充滿期待。用他的話來說,“金融主播門檻太高,也尚未聽聞成功轉型金融主播的案例。”
他們內心的矛盾,在獵頭眼中,似乎有答案。上海德築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專注於獵尋百萬元年薪以上的商業精英,其副總裁方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坦言:“直播是一種新模式,目前機構及電商平臺都在嘗試用直播引流、帶貨。但金融領域專業性強,不具備金融資質的主播從合規的角度就不能進行所謂的帶貨。”
帶貨主播≠金融主播
如今,疫情催生了各行各業的“直播熱”,而這股熱潮也刮到了金融領域。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把線下路演、理財直播及投資者教育搬到了支付寶、京東金融等APP的直播間裡,而雙11期間更爲“紅火”,但金融直播“紅火”的背後,關於金融主播人才的討論業內卻一直未曾間斷。
此前,一則百萬年薪的招聘公告更是刷爆很多帶貨主播的朋友圈。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在微博發佈百萬年薪的招聘啓事,招募同時具備直播能力和專業資質的主播。招募要求方面,衆安保險直言沒有特別要求,但有保險或金融行業背景最佳。同時,主播將會持證上崗。
在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金融理財直播搶手的人才主要有兩種類型。她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從內部來看,在金融機構從業,熟悉產品、用戶運營、C端生態的人才具有先天優勢;外部來看,長期關注理財細分市場,擁有粉絲力量擁有號召力的人才也可成爲‘香餑餑’。”
用趙平的話來說,“帶貨主播即便是頭部主播去了金融直播間也未必能‘搞定’,帶貨主播≠金融主播。”趙平表示,金融主播既是個客戶經理,還是個銷售經理,需要主播把業務瞭解透徹,不能有一點紕漏,更需懂得基本的金融法律法規和風險,這些基本條件就已經將大多數帶貨主播‘拒之門外’。
即便如此,在趙平看來,金融主播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這是另一個‘天地’,對於非頭部主播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塊巨大的蛋糕,甚至很多主播也願意向金融領域轉型、發力。因爲金融主播中還未出現‘薇婭和李佳琦’一樣的人才。”這就是他們的理由,而從數據來看,確實也足夠充分。
對於趙平所說的蛋糕,根據《證券日報》記者長期觀察及數據整理,大概可以得到佐證。
此前,金融機構在支付寶等平臺上的理財直播還僅僅是文字的形式,就吸引了大量用戶的觀看。僅在春節後的兩週時間,就有近百萬人次在支付寶裡觀看了理財直播,人數較節前增長了63.8%,其中90後是觀看理財直播的主力軍,佔到近四成,另有近13%的直播觀衆是中老年,即便僅是學習理財知識,其熱情也同樣高漲。
根據支付寶提供給《證券日報》記者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包括嘉實、國泰、永贏、交銀施羅德、民生加銀、廣發、南方、建信、國投瑞銀等多家基金公司開展過直播。截至8月底,支付寶直播已經開放給超過70家金融機構,累計直播超1300場,單場最高的有100萬人互動,整體觀看人數超過了10億人次。
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補充表示,“目前看來,金融行業的主播依舊還是以機構本身的投研或銷售人員爲主,此類人員的優勢在於有着相對專業紮實的行業知識積累;劣勢則是這些人員的直播經驗不足,並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吸引用戶的觀看和互動。而很多專業的主播或者媒體工作者有着較爲豐富的直播經驗,但是在專業知識上可能有所欠缺,這種專業知識和直播經驗的脫節可能會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持續存在。”
金融機構偏向內部孵化
從人才自身的角度來看趙平的判斷沒有錯,而從機構角度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有些金融機構確實已着手在金融類主播人才方向開始佈局。
疫情對短期經濟增長產生影響,這就需要金融機構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爲用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這對機構的數字化運營和在線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玲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事實上不少機構此前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等方式,積累和鍛鍊了數字化運營所需的人才和技術。“目前直播對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而言,仍是新鮮事。直播要怎麼做?不同於普通賣貨的直播,理財直播還有合規的要求,並沒有現成的成熟經驗。各家機構都在積極探索,有的招來了專業直播人才,有的成立了專門的直播團隊,有的探索打造直播IP,就我們接觸瞭解來看,大多數金融機構主播方面的人才確實被重視,因爲很多金融機構都不願意放棄直播的風口,都積極嘗試在體制內尋求創新與合規的新模式。所以,從內部培育直播人才和平臺就成了金融機構的主流。而薪酬則是以年終獎的形式體現。”
從目前金融機構的直播來看,在某種程度上兼顧了“投”與“顧”兩者。對於用戶來說,能夠面對面與基金經理交流,並實時提問,這種交流體驗和投教方式有明顯的優勢。《證券日報》長期觀察發現,在定期進行直播後,其粉絲量確實都有顯著的提升。
另有,有業內知情人士對《證券日報》透露,“某機構爲例,開始做直播的僅僅是互金部的同事,幾次直播下來效果顯著,目前整個公司層面都投入了更大的力度,成立專門的團隊,包括負責內容運營、開發、產品的同事,並牽頭聯動公司內部的投資部、合規等部門的同事。”
另據透露,有些金融機構甚至內部打造多個直播組:“分別負責螞蟻財富平臺、騰訊等多個直播渠道,從直播團隊構成來看,都是公司裡工作2年至3年的90後年輕人。”
隨着《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的深入,發現目前對於大多數金融機構的金融直播都並非已“帶貨”形式出現,且很多金融機構內部已有共識。某機構負責人表示“短期內以直播帶貨帶量並不現實,公司內部會做預期管理。主要看中直播的長期意義,第一,打造公司IP,利於品牌塑造;第二,順應大環境及行業變化。”
然而金融理財直播的火爆的同時,也引來了監管部門的擔憂。10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防範金融直播營銷有關風險的提示》(以下簡稱《提示》),提醒社會公衆:應注意甄別金融直播營銷廣告主體資質,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購買金融產品;認真瞭解金融產品或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範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樹立科學理性的金融投資、消費觀念等。
蘇筱芮表示:“《提示》劍指金融直播營銷主體混亂、直播營銷行爲存在銷售誤導等金融亂象,並對消費者從三方面給予了現實指導,有利於消費者提高警惕意識,也能夠爲下一步監管整頓直播亂象做好鋪墊。”
而對於金融直播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王蓬博指出,從長遠的角度看,金融理財的直播未來依舊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趨勢。但仍有違規風險需要警惕,第一,對金融理財產品進行虛假宣傳;第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沒有對消費者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披露產品的相關信息(包括產品性質、投資方向、收費標準等),沒有充分向消費者提示產品的對應風險等。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金融領域金融理財直播會成爲一個趨勢,但也會面臨一定的監管,現在是要求具備相關業務牌照的機構纔可以開展金融理財直播業務,未來對直播人才的資質和培訓也會設定要求。預計未來監管部門可能會對這一新興領域加強指導,或者出臺更爲全面的監管意見。”(記者 李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