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知乎上剛編的故事”,真的可以賺錢了
(原標題:【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圖源:視覺中國
從2017年開始,“知乎,分享你新編的故事”成爲一句圍繞知乎經常出現的調侃。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根據知乎創作者北邙的回憶,知乎社區裡的小說創作實際上興起於2016到2017年期間,而這個期間知乎對於文學性內容的認知,處於“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因此,許多小說創作者從知乎向其他平臺流散。
不過,2019年年底起,事情發生了變化。知乎開始從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回到知乎,進行故事性內容創作。知乎向創作者提供創作空間以及變現方式,正式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
“你在知乎上剛編的故事”,真的可以賺錢了。
“新編的故事”也可以賺錢了
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正式發力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開始從社區內外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來到知乎平臺上創作故事性內容,併爲此提供創作空間以及看起來可觀的變現收益。
北邙是創作者之一,2019年,北邙在知乎舉辦的親歷故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之後受到知乎編輯邀請,開始在知乎更新自己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這部專欄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集,講述北邙從事獄警四年以來,親身接觸過的十位罪犯的故事。
目前知乎平臺上的故事性內容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以《獄警故事》爲代表的基於真實經驗的非虛構故事,知乎將其稱作親歷故事;另一種是虛構類故事,比如各類小說、腦洞故事。
知乎認爲,無論是如律師、法醫、警察等專業人士分享的真實職業故事,還是各類小說、腦洞故事,在知乎都有很大的受衆羣體和消費市場。
打開如今的知乎,如果你是一個對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用戶,可能你的時間線上時不時地會發現,諸如“如果穿越成爲虐文的女配該怎麼辦?”、“如何寫一個反俗套的武俠故事?”類似的腦洞問題,而回答多是根據題意進行虛構的短篇小故事。
此外,在知乎的商業化板塊——會員商城中,可以看到大量網絡小說電子書成品;鹽選專欄類目裡,除了以往的知識性內容,也出現了許多由短篇虛擬故事構成的付費專欄內容。
知乎爲這些創作者提供的變現方式包括會員閱讀點擊分成、鹽選專欄訂閱費以及版權交易費用等。擁有兩部鹽選小說專欄的知乎創作者獅心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一部鹽選專欄一般是十個故事,他的兩個專欄都已更新一半左右,目前這兩部專欄爲他帶來了接近五十萬的收益。
獅心表示,自己的收益情況在當下知乎的小說創作者中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根據北邙向記者透露的信息,他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就爲他帶來了超過六十萬的收益。此外,根據知乎的介紹,七月荔、閒掃落花等連續出版了多部鹽選專欄的小說創作者,目前平均單月收入超過10萬。
對於版權交易,知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版權運營是在會員付費模式基礎之上的衍生業務,是商業模式的其中一塊。知乎會和出版機構、影視機構等版權開發鏈條合作伙伴一起,共同開發有市場的內容IP。同時,知乎也會嘗試獨立開發和運作內容版權。
與其他平臺相比,獅心認爲,在知乎的收益處於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填補了市場上精品短篇的空白。他說,同樣的收益水平,在閱文可能需要是中上層級的作者,日更一萬字左右才能達到。而在知乎,一個鹽選專欄通常爲十個故事,每篇故事在七千字左右即可,更新頻率也相對不緊張。
19年至今,知乎網文業務已經運行近一週年。知乎披露,知乎親歷故事大賽第一季共收到7749篇投稿創作,截至目前,共有193篇作品與知乎簽約,其中44篇作品已開發成鹽選專欄並上線,6篇作品已進入圖書及影視版權開發階段,鹽選專欄簽約創作者約有數百人。
知乎態度爲什麼變了?
在2019年初發生的知乎大V又出走事件中,知乎電影大V兔撕雞動員了數百位知乎大V從知乎轉向微博等平臺,進行多平臺運營。
兔撕雞曾在界面新聞訪談中提到,他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從2015年組織起來的“故事販賣機”專欄,在18年遭遇流量嚴重下滑。對於這個匯聚了400多位創作者,賣出了不少版權,且產生了不少精品短篇小說的專欄,2018年年底,兔撕雞希望知乎能夠予以重視,進一步對接扶持。但知乎予以忽視。
獅心當年亦是“故事販賣機”的成員之一,他回憶說,故事販賣機在2016年已經成爲知乎故事創作的最大號,各方面欣欣向榮,寫手們也很有幹勁。
“但是,在2018年左右,知乎雖然並沒有明確地表示不贊成這方面內容,但給到我們的感覺是,至少是無視,因爲無論寫什麼都沒有流量。”
獅心表示,很快,由於流量表現不佳,同時缺乏足夠有力的變現渠道,故事販賣機就停止運營了,曾經聚集在知乎創作的網文寫手們也流散去了其他的平臺。
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故事和知乎的基因是天然牴觸的。知乎絕不是單方面簡單粗暴地否認故事類內容的價值,只不過在最初的選擇上,知乎是打算走另一條路,做以事實爲根據的內容。
很顯然,知乎彼時所“牴觸”的故事性內容指的是虛構題材的網文創作,而“以事實爲依據”的內容則指的是如今的“真實職業故事”之類題材的內容。
對於前者,“分享你新編的故事”質疑在前,知乎對虛構題材採取忽視的態度,可以理解爲是一種自我切割。北邙在知乎的創作歷程也在2016年前後開始,在他的描述中,知乎對於故事性內容的認知經歷了一個認知變遷。他表示,由於知乎定位於分享知識的平臺,當時的知乎對與文學板塊的理解,仍停留在“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
而對於後者,知乎更希望去走“真實職業故事”的路線——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更加符合知乎“分享知識、經驗”的自我定位。華映資本馬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知乎原先的用戶定位是一線城市的高知人羣,用戶心智是分享知識、經驗,對於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性是有一定需求的。
也就是說,“職業故事”所擁有的真實性,本質上是與知乎固有核心用戶心智一致的,真實性也成爲知乎與編故事開啓自我切割的重要籌碼。北邙所創作的《獄警故事》系列正屬於知乎所提及的真實職業故事範疇,北邙稱,在故事上線前,知乎會要求作者提交故事真實性相關證明以證明故事的真實性,例如犯罪判刑就需要裁判文書網的證明等。
雖然說在知乎大V事件中,兔撕雞等創作者反覆提及知乎官方在當時對網文采取了“打壓限流”的做法,但目前爲止,知乎官方從未承認過有限流行爲。
知乎就該問題對界面新聞記者回應稱,知乎對每個用戶秉持着開放、平等的原則,知乎在社區管理規則之上,從來沒有打壓過用戶的自由創作。知乎除了鼓勵用戶自由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之外,也歡迎各類虛構、腦洞類創作。知乎反對的是包裝成真實經歷的虛假內容。
北邙告訴記者,從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似乎是發現了這塊業務的商業價值”,開始從各個渠道重新招攬網文作者回到知乎。而此時的知乎,已經爲創作者規劃好了創作空間和變現方式,虛擬小說創作和真實職業故事都被歡迎。
變遷背後:知乎在泛化中尋求變現
從“打壓限流”到“重視扶持”,北邙所說的“商業價值”是知乎重新擁抱網文重要因素之一。對於知乎來說,最直接的是,網文正在成爲其會員業務的一個有力抓手。
獅心表示,知乎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對於付費鹽選專欄中的故事,知乎會通過截取一個吸引人的付費點,前期會由故事檔案館等知乎官號分發在不同的問題下,後期會用作者自己的賬號進行分發。轉化率直接影響作者的收入,而其所獲得的五十萬收益基本來自於會員付費轉化的收入,“很少一部分是隻訂閱鹽選專欄的”。
通過對短篇網文的緊湊情節進行分割,用戶在問答中會被吊起胃口,迫切想要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而比起單個付費鹽選專欄一般超過19元的價格,知乎鹽選會員19元/月可暢讀所有專欄的性價比顯然更高。因此,爲了看完網文而開會員,就成了知乎被轉化用戶的常見動作。
知乎方面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知乎付費會員增長了4倍。鹽選專欄、電子書等都是會員體系中重要的會員消費形式,網文爲知乎會員業務填充了新的付費內容類型。
但知乎並未透露網文業務的具體數據表現,不過其表示,會員業務是知乎商業化的其中一個引擎,故事類內容在過去一年裡,確實有很大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豐滿了知乎的內容生態和商業化進程。
當然,網文對於知乎的意義不僅於此。公開資料顯示,知乎註冊用戶從2017年底達到1.2億,2018年8月突破2億,截至2019年1月,知乎用戶數已突破2.2億。
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同時也意味着用戶和內容的逐漸複雜。2018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公開指出,知乎正在從服務一部分人的知識社區邁向普惠內容平臺,知乎本身的用戶結構也發生大幅變化,大量二三線城市的用戶在知乎進行討論、分享、交流。
知乎在百度指數上的用戶畫像顯示,知乎用戶年齡分佈已經從2018年5月的以30-39歲年齡段爲主,到2020年5月變成了以20-29歲爲主。
而網文背後,同樣是更下沉、更年輕、更具粘性的用戶。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用戶年齡,86.3%的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37.4%的用戶年齡在25歲以下,22.9%的用戶年齡在25-30歲之間,26.0%的用戶年齡在31-35歲之間。
華創證券一份報告顯示,網文讀者早至2017年初下沉市場(三線城市及以下)用戶規模已超過一二線城市,2018年更是增速分化,分別下沉市場增速46.93%、一二線城市11.77%。從閱齡來看,77.2%的網絡文學讀者閱讀網文超5年。從單次閱讀時長來看,近半數讀者平均每次閱讀時長在1-3小時之內,用戶閱讀粘性較高。
也就是說,知乎與網文背後的受衆達成了基本一致的趨勢,網文對於知乎的內容形成了補充,迎合了知乎的內容和用戶不斷泛化的趨勢。
不過另一方面,長期關注文娛賽道的投資人馬赫認爲,網文與知乎的核心用戶心智來說是不一致的,在真實性和深度性的需求之下,虛擬故事仍然讓人覺得奇怪。
另一位關注文娛,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則表示,知乎做網文的目的一方面可能希望激發讀者和內容創作者生態,另一方面則可能出於變現考慮。但確實 ,與原有知識社區的定位有所出入,更加泛娛樂化。
馬赫稱,知乎做網文更多像是知乎變現以及收入結構調整的一次被動嘗試,已有的成功案例可以看作是平臺運營的結果,而模式能否真正跑起來還需要繼續觀望。
(如果您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jjin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