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翻轉經濟 挽回民心最後機會
檢驗蔡政府財經政績,重點可放在五加二產業政策、能源政策及前瞻計劃三大項目。五加二產業政策,是前行政院長林全任內,親自督軍通過的計劃,20個月過去了,外界的感受是「無聲無息」,並未見到具體政策的落實與成效,除了總統與高層官員偶爾拿來說嘴,談談這些產業計劃會帶動臺灣投資、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低薪困境等等。但20個月過去後,基本上已經可以下定論,五加二產業政策重蹈覆轍,走進歷代政府「完成產業計劃之時,就是計劃塵封之日」的老路了。
最直接的檢視依據是民間投資,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經濟表現最亮眼處在出口兩位數增加,因而帶動經濟成長率的上調。但在出口成長的同時,民間投資反而逐季弱化,去年前3季民間投資衰退0.51%,首季成長3.89%、第2季0.26%,到第3季由原來的正成長轉爲衰退5.18%,在蔡政府執政第1年下半年,仍有超過4%成長率,衰退程度驚人。民間投資信心與數量雙逆轉,是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警訊,這樣的數據,能稱爲五加二產業政策發揮效果、促進投資嗎?
再談蔡政府另一個財經政策重點:能源結構轉型。觀察供電現狀及替代能源的建設進度,能源轉型不僅僅在執行效率上出現問題,整個政策方向可能都有錯誤。蔡政府決心全面廢核,以綠能取代,現階段只是核一、二厂部分機組停止營運,但已造成此起彼落的供電危機,甚至發生八一五大停電,即使秋冬季用電量較低,備轉容量率仍時常低到7%以下。
經濟部承認,今、明兩年供電吃緊,但我們更擔心,供電吃緊的時間恐怕會更長;一來綠能進度遠不如計劃預期,未來風險甚高;二來核電廠今年底正式除役,未來6年逐漸實現,全臺供電能力最終將減少18%。坦白說,不僅國內企業對未來的供電穩定毫無信心,不斷要求蔡政府檢討能源政策、重啓核電廠,外僑商會與外媒亦屢次質疑,《金融時報》批評蔡政府仍不明瞭能源轉型的成本,彭博則直指蔡政府既要廢核又要減碳根本做不到。
更嚴重的後果是因廢核而供電不足,臺電只能讓現有火力電廠滿載全開,同時繼續增加火電機組,結果就是全臺空污惡化、紫爆頻頻,中南部情況特別嚴重,網民無奈稱之爲「用肺發電」。相信政府會盡力讓空污降低,但火電增加太多,政策降污速度追趕不及,民衆的健康將付出代價,更會付出供電不穩、電價上漲的代價。
蔡政府引爲重點政績、靠着立法院打架通過的前瞻計劃,推出之時就爭議不斷,通過後則除了看到衛福部決定把原列入前瞻計劃的「育兒百寶箱」取消,成爲第一個取消的前瞻計劃外,其餘計劃亦是無聲無息,不知效益何在。
至於總統與官員時常拿來說嘴的兩件事:經濟成長率優於前任,臺股穩站萬點,這兩件事確實值得肯定,但實在看不太出來蔡政府政策的貢獻。經濟成長率由負轉正,是全球景氣復甦帶動之故,非政府政策之功;甚至2%多的成長率,不僅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低於周邊國家,也只與美、德等先進國家相近,實在談不上亮麗。臺股的表現受惠全球經濟復甦,且金融市場幾乎是「無災無難」,主要股市都能飆漲,如美股主要指數上漲2到3成,日、港股漲3成、德股漲25%,臺股去年漲15%,也談不上特別好。
蔡政府還有兩年多作出其經濟成績,法門無他,一是多重經濟少搞政治,找回民間投資信心與動能,二是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因爲這個充滿風險的政策不僅影響投資,也可能置臺灣未來10年於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