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面對歐商建言 照見臺灣無言的結局?

一旦外商紛紛退出臺灣市場,其實也就意謂臺灣進一步被孤立於全球經濟體系中,更遑論這些外商如果是轉進大陸,則此消彼長。(圖爲出口,本報系資料照)

這幾天最能吸引臺灣朝野民衆關切,和媒體輿論競相報導的,無疑聚焦在兩岸領導人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所舉行具歷史意涵的「馬習會」。相形之下,其他新聞議題就只能被邊緣化,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我們認爲,歐洲商會於3日所發展的2016年建議書,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事例

歐洲商會在其所提「決斷瞬間,果敢行動,迎向不確定年代」年度建議書中,所提諸多觀察建議事項出發點固然是在商言商的期待臺灣能夠有更健全及對外商友善的投資環境,但是在探討臺灣總體經商環境的良窳消長時,卻也觸及臺灣政策法令和執行面的某些罩門。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認爲歐洲商會的這份年度建議書,不只值得政府主管部門重視,且可做爲帶動臺灣轉型改革的觸媒契機

綜觀歐洲商會從外商角度爲臺灣把脈,歸納出臺灣經濟所面臨的六大挑戰,包括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勞動力明年開始負成長,經濟成長仰賴於穩定供電,臺灣健保重量不重質,臺灣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臺灣觀光硬體設施跟不上觀光需求。平情而論,這些議題臺灣的有識之士也知之甚詳。但從外商的角度來看,臺灣如果無力解決這些挑戰,也就是在臺灣的營商環境未能改善,則可能逼使外商萌生退意。

進一步解讀歐洲商會有關外商可能萌生退意的說法,與其說是出言恫嚇,不如說是對於臺灣面對挑戰卻無力克服的失望。一旦外商紛紛退出臺灣市場,其實也就意謂臺灣進一步被孤立於全球經濟體系中,更遑論這些外商如果是轉進大陸,則此消彼長,而臺灣未能提供外商健全友善的經商環境,也就成爲「爲淵驅魚」的自作孽者。歐洲商會不只對臺灣經濟所面臨的重重挑戰,表達高度關切,臺灣政壇朝野惡鬥地方對抗中央戲碼無止境的上演,更是讓外國人都看不下去,因而在今年度的建議書中,首度將「黨派衝突」,列爲建議改善事項。

解析歐洲商人對臺灣嚴重的黨派衝突表達關切,自然不應膚淺的做出「外人干政」的制式反應。歐洲商會在建議書中直指,臺灣政府採購環境最嚴重也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中央政府政策無法在地方實踐。包括地方政府官員經常公然拒絕合作,或抱持地方利益至上心態,毫不掩飾的抵制中央政府政策。

歐洲商會的這些指摘,反映外商明明依據臺灣政府獎勵外商來臺投資的政策前來設廠、營商,但往往發現地方政府竟然與中央政策不同調,令他們無所適從。此外,在外商的眼中,臺灣政治上的民粹主義,已經使得臺灣公共工程的投資預算,遠低於社福預算,也導致基礎建設品質每況愈下。

總結這些肇因於「黨派衝突」的亂象,歐洲商會只能呼籲中央政府應展現作爲,維持良好的溝通,包括重新檢視其黨派間溝通,以及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並能有效執行政府政策。

除此之外,歐洲商會也指出,當前臺灣的法規體制,過度聚焦於「市場前控管」,與歐洲所重視的「市場後監督與業者自律」截然不同,也凸顯臺灣囿限在防弊重於興利的制式思維。歐洲商會因而敦促臺灣應採取決斷行動,讓法規與國際接軌。我們認爲臺灣果真能從防弊導向轉變爲興利導向,則不只有利於吸引更多外商前來投資,並將有於加入TPP或RCEP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在某些具體的領域,歐洲商會的建言,同樣有可值參採之處。譬如針對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他們的建議是應關閉閒置的中小學及大學,將省下的經費,用於提高福利及研究單位的研發預算。又譬如在基礎建設發展領域,更旁觀者清的指出如能在基隆港建立一座多功能郵輪轉運站,當可爭取會展客源,吸引更多旅客來臺。

綜而觀之,歐洲商會的建言,固然是在商言商,但如果臺灣無力迴應,日久失人心,等到哪一天,歐洲商會懶得再提建言,甚至連商會組織也告解體,這些國際企業可以選擇更友善的投資經商環境,臺灣大概就只能獨守空閨,吟唱無言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