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激盪灣區城市競合:東莞轉型進入跨珠江口布局時代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 東莞報道深中通道通車在即,作爲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重要一橫,這個大灣區“超級工程”將深圳、中山兩地車程從兩個小時縮短至20分鐘以內,爲沿線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發展空間、想象空間。
在“大橋經濟”機遇下,珠江口東西兩岸各城市間的要素壁壘、行政壁壘有望進一步消減,直接推動東西兩岸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由此引發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城市競合。
這其中,珠江口東岸的東莞如何通過協同聯動發展,加快融灣入圈?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深中通道是大灣區東西兩岸最高效連接的通道,對灣區未來的區域價值重構起到關鍵性作用,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也將進一步迎來深度調整和融合。
胡剛建議,東莞應進一步強化與廣深“雙城”深度聯動,加快完善制度對接、規則銜接,謀劃更高能級平臺,促進各類生產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在大聯通中走向協同一體化發展。通過推動南部各鎮與深圳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攜手打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實現“製造大市”向“製造強市”蝶變。
創新要素流動將加速
一直以來,珠江口東西兩岸客觀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珠江爲軸的東岸和西岸,逐漸分化爲不同的經濟形態。
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和東莞,憑藉着緊鄰香港的區位優勢,這條工業走廊承接了低成本的全球產業轉移,在外向型代工製造中快速崛起,形成了“世界工廠”。而珠江口西岸因爲距香港較遠,在來料加工方面不佔優勢,也成功走出一條學習香港技術、培育鄉鎮自有品牌、面向內地市場的發展路徑。
然而,隨着深圳崛起爲世界級城市,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差距正在逐步擴大。數據顯示,目前珠江口東岸以深圳、東莞爲代表的區域經濟總量,是珠江口西岸以中山、珠海等爲代表區域的5倍。
作爲中國工業第一城,深圳擁有門類衆多的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集羣化發展,單位產值高,面向未來戰略優勢明顯。但深圳企業長期以來也面臨着用地、用人的高成本支出。
過去,整個大灣區經濟地理的主軸線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以廣深港和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爲代表,幾乎所有創新資源的流動、配置和集聚都是南北走向的。在這種情況下,深圳很多企業選擇往臨深的東莞、惠州等具備較低生產成本優勢的產業窪地轉移。
在東莞松山湖,2018年,華爲把生產基地搬遷至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5年後,華爲帶動的產業集羣已經助力松山湖高新區GDP突破900億,朝着千億鎮街的目標衝刺。
作爲珠三角傳統制造業基地,與深圳隔江相望的中山、江門等珠江口西岸城市,無不期盼深中通道早日開通,以此來承接深圳高新產業外溢,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羣。
東岸要空間,西岸要產業,深中通道加強東西岸城市的深度合作,珠中江三城都鉚足了勁,想要從“超級城市”的“超級資源”中分一杯羹,擠進“大深圳經濟圈”。
對於處在“黃金內灣”C位的東莞而言,在參與大灣區建設進程中,近期的發展目標是打造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全面開放合作先行區和高品質低成本的現代生態都市,而濱海灣新區將成爲東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和前沿高地。
眼下,濱海灣正全力爭取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獲批,積極融入前海片區—濱海灣新區—翠亨新區臨港臨空經濟組團,加快發展海洋經濟、臨空經濟、會展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
“深中通道直接打通了深圳對中山、江門等地的經濟輻射,同時對珠海、佛山有很大影響,深圳對珠江西岸的產業互動和要素流動將得到加強。”胡剛認爲,珠海、中山、江門對深中通道的翹首期盼,更多是想通過引入深圳高新產業外溢、人才外溢、資金外溢,推動自身經濟長遠發展。而從當前通勤成本來看,相較於單程費用更貴的深中通道而言,莞惠與深圳的通勤成本、貨運成本,都更具備低廉且高效的優勢,深莞惠之間的產業深度協作也有望進一步深化,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也將進一步迎來深度調整和融合發展。
胡剛表示,深中通道開通後,在深圳、東莞等萬億城市的“虹吸效應”影響下,珠中江都市圈的資本、人才等要素將加速向東岸流動,產業集聚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趨勢,而東岸對成本敏感的企業或者需要較多土地空間的企業也有可能逐步去西岸佈局。
深中通道開通後,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將逐步專業化,會形成新的產業集聚和新的分工,粵港澳大灣區的同城模式也將從原有的廣佛、深莞地理同城模式向深中跨海同城模式迭代,將重構珠江東西岸地區的區域價值。
打開“四鏈融通”想象空間
深中通道開通在即,珠江東西兩岸城市的各行各業正蓄勢待發,全力以赴搶抓重大機遇,期待接住深中通道的“流量”。事實上,深中通道連通以前,在珠江東西兩岸探索產業鏈跨珠江口布局,東莞已經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中山,東莞市英捷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瞄準了新材料產業下游市場,投資6億元把特種高性能TPU的研發與生產總部基地搬到了中山火炬開發區,爲灣區內跨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四鏈融通”打開了想象空間。
中山英捷董事長王小冬在奠基儀式上表示,中山火炬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雄厚的新材料產業基礎、豐富的客戶資源、大批成熟的技能人才極具吸引力,十分有利於項目發展。
據瞭解,該項目是火炬開發區搶抓深中通道通車、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機遇,“以商招商”導入新材料產業的有效體現。項目預計今年8月完成設備安裝並試產運營,建成後預計年產2萬噸特種高性能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達產後預計年產值約6億元,年稅收約3300萬元。
隨着深中通道進入倒計時,珠江西岸厲兵秣馬,深中經濟合作區、深江經濟合作區、深珠合作示範區拔地而起,大灣區“地理同城”模式將加速向“深中跨海同城”模式迭代。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內毗鄰深圳的重要節點城市,東莞向來是承接深圳產業溢出的“強輔助”,隨着衆多深圳企業進駐,加之多年的產業積澱,東莞早已形成了較爲完善的產業生態和集羣優勢。
在胡剛看來,當前大灣區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各城市制造業的同質化競爭,要實現大灣區產業進階,除了挖掘存量,還要在增量上尋求突破。而深中通道開通後,將很大程度上改變珠三角的經濟地理格局和城市空間佈局,爲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全球競爭,提供全新的動能和抓手。
站上“雙萬”新起點,面對“黃金內灣”發展新機遇,東莞下一步如何進階?事實上,在廣深“雙城”深度聯動、“四鏈”深度融合方面,東莞早已先行一步。
作爲東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和前沿高地,濱海灣新區已成功招引OPPO智能製造中心、科興科學園、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vivo智慧終端總部等一批重大項目,圍繞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全力打造高端製造業總部聚集地和科創成果轉化高地,這塊規劃面積爲84.1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成爲東莞未來30年建設持續發力的主戰場。
謀劃更高能級平臺,目前東莞正積極主動與廣深協同發展,全面加強與廣深重點規劃、重大項目、重要機制的對接,構建“四鏈”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生態。濱海灣正積極謀劃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積極參與臨港臨空經濟組團,加強與前海、南沙、河套的聯動發展,爭取與香港共建國家級粵港合作平臺;松山湖與光明科學城共建創新產業組團,探索建立大科學裝置共享機制;水鄉功能區與廣州黃埔、增城規劃建設穗莞東江兩岸高質量發展合作區。
胡剛認爲,通過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深中通道的連通,東莞將成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主軸。當前地處廣深之間的東莞,應進一步強化與廣深“雙城”深度聯動,加快完善制度對接、規則銜接,推動各類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構建“四鏈”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大聯通中走向協同一體化發展,實現“製造大市”向“製造強市”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