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新格局下需積極應對汽車人才競爭
在“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下,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到來,汽車產業既面臨着各種機遇,也面臨着重重挑戰。
一方面,中國汽車產業正面對全球經濟下行、產業轉型升級和疫情防控常態化三重壓力;另一方面,國際競爭格局異常嚴峻,不少“卡脖子”技術難題亟待攻克,比如國內汽車芯片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所壟斷,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
雖然產業發展面臨困難,但我們仍要堅定信心,堅持創新驅動、人才發展的戰略定位,尤其是在中國人才大開放的當下,要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筆者認爲,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積極應對國際汽車人才的競爭。
一是海歸4.0時代或將到來,需積極應對國內人才“出海”新趨勢。
多年來,我國汽車出口總量始終徘徊在100萬輛左右,不到全國汽車總銷量的1/20。面對巨大的國際市場,以吉利、長城爲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正按照既定的戰略和戰術“走出去”。中國汽車產業要想由大變強,人才是關鍵。如果沒有國際化人才支撐,車企的國際化之路將困難重重。那麼國際化人才從何而來?筆者認爲,一個值得期待的海歸4.0時代正在到來。
根據《產業變革下的汽車海歸精英發展環境研究》,在海歸1.0時代,汽車海歸精英曾一度被我國汽車產業和企業“神化”;海歸2.0時代,大部分汽車海歸精英從“被通才”向技術領軍人迴歸;海歸3.0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汽車海歸精英角色多元化,有許多人從職業經理人的身份轉化爲創業者。隨着產業的變革和中國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以及中國逐步開始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新趨勢,海歸4.0時代即將到來。
在海歸4.0時代,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人才戰略舉措是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美國、日本和歐洲汽車產業集聚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商務部門等機構,吸引當地人才加盟。與此相伴,還有可能出現兩種過去從未出現過的現象。一是海歸“歸海”,預計會有海歸將我國汽車產業的領先技術帶到海外、加盟跨國公司,即我國成爲技術輸出國;二是我國汽車企業成功實現國際化後,其人力資源將進行全球配置,預計會出現大量非華裔員工來華工作的現象。
筆者認爲,在中國車企加快國際化的當下,一定要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新思路,做好人才的國際化工作。
二是新一代海歸人才崛起,經驗傳承與培養成當務之急。
在海歸3.0時代,一批年輕的海歸精英回國創業,如今已成爲我國汽車業的一支新生力量。他們以70後、80後居多,大多在2000年前後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加入當地跨國公司工作,擁有數年工作經驗,積累了一定的人力資本,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新一代海歸人才的知識更新快、對外交往更主動,是目前企業發展所需的中層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曾在跨國公司工作,與全球頂級汽車人才共事、交流,具備了感知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潮流的能力,對於助推我國汽車產業和企業發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近年來汽車企業聘用的畢業於國外大學的年輕人也大大增加。與國內同齡人相比,這些海歸的最大競爭力是對國外社會的理解更直接、接觸更深入,以及由於出國後必須面對陌生的環境,相對更獨立、更主動。
隨着新一代海歸人才崛起,筆者認爲二代人才的經驗傳承與培養成當務之急,“大海歸”要做好“傳幫帶”,培養集聚更多優秀的年輕海歸人才。在這方面,銀輪股份的做法值得借鑑,企業將二代人才的傳承和培養作爲重中之重,採取提拔新一代海歸擔任要職,以“傳幫帶”、商學院、互相交流、老師講課等多種方式培養人才。
近年來,隨着產業向“新四化”發展,智能汽車領域涌現不少跨界者,如華爲、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巨頭紛紛與車企合作。在智能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軟件定義汽車成爲共識,傳統車企與高科技企業合作,有望彌補其在軟件積累方面的不足,從而加快轉型步伐,進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持續整合。鑑於此,筆者認爲要培養更多跨界跨領域的國際化人才,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跨界跨領域的人才具有複合型技能,大多對汽車和智能網聯領域都有較充分的認知,對硬件和軟件都較爲精通,甚至對商業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們將是未來推動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對我國汽車行業來說,加快集聚、培養和使用跨界跨領域的國際化人才,既是責任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