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週五首批碳權交易 薛富盛:國外碳權無法抵碳費

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鼓勵企業購買國外碳權,但強調其無法抵明年徵收的碳費。記者胡瑞玲/攝影

碳權交易所本週五啓動首批碳權交易,中鋼等業者規畫購入碳權用於產品碳中和。環境部長薛富盛強調,國外碳權對企業ESG或碳中和有幫助,但「不能抵未來我國要課徵的碳費」,然未來碳費制度更周全後則可考量抵碳費。

薛富盛今天出席112年「資源循環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針對企業有意購買國外碳權一事,他會後接受聯訪時表示,碳權交易所是由經管會負責,但站在環境部立場要提醒,國外碳權不見得能抵明年要徵收的碳費。碳費徵收考量的重點在於,碳費的收受是要對臺灣的減碳有實質幫助,國外碳權對企業做ESG或碳中和有幫助,鼓勵企業購買,但要強調,國外碳權不能抵未來要徵收的碳費,除非未來碳費制度更周全後,纔有考量抵碳費的可能。

碳權交易也帶動股市波動,薛富盛表示,希望大家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看成證券交易所,這是兩回事,若要做短線投資,還是迴歸正常股市或債券等理財方式,不要把碳權交易所作爲短期運作資金的考量。

碳費審議委員遴選進度部分,薛富盛指出,碳費審議委員會遴選要點公告後,現在刻正進行委員徵詢部分,由於臺灣是第一次實施碳費,希望委員專業涵蓋的領域及產業能更周全,讓社會各層面的聲音都能被聽到,委員的遴選將兼顧產官學、公民團體、環保團體等意見,因此遴選時間尚須更多考量空間,但強調會如期在明年第1季組成審議委員會,並公告碳費費率。

另有關資源循環促進法的進度,薛富盛說,此法涉及層面很廣,草案還在研擬中,希望能聽到更多產業及學者的意見,讓草案能更嚴謹且符合資源循環的方向,將會按照原訂時程推動,也就是明年2月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