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的浪潮 媒體人與世新學生談新聞產業在社羣衝擊下的生存之道
▲陳清河副校長(左)、胡全威系主任(右)頒發感謝狀給夏珍。(圖/世新大學提供)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與臺灣記者協會共同主辦的「口語演述:社羣傳播專題」系列演講。今日邀請到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和學生分享新聞產業在社羣媒體蓬勃發展之下的生存之道。夏珍從媒體人的角度,分享她從傳統媒體轉往新媒體後,如何根據不同的受衆,在新聞的篩選及發佈上做出調整,吸引讀者的關注。
夏珍指出,網路媒體看似是當下發展的新趨勢,但事實上,1995年,當時的《中國時報》就推出電子報。2000年時也有純網路流通的《明日報》,當時轟動一時,最後因資源耗盡,短短一年便結束了。夏珍指出,原因就在於「社羣媒體」在當時並不興盛,電腦、智慧手機的普及率也不高,人們觀看新聞的習慣還沒有改變,因此,網路媒體還沒有成爲主流。
夏珍接着和學生分享,風傳媒自2014年2月創辦後,原本也是即爲有限的點閱數,但是在創辦一個月後,三月時恰好發太陽花學運。《風傳媒》以網路媒體的優勢,成爲當時第一時間發佈學生佔領立法院報導的媒體,可以即時上線當時佔領議場的照片與文字。這就讓風傳媒網站的點擊率創下新高,甚至造成《風傳媒》的網站大當機。他們當時也當機立斷,轉而將新聞直接發佈在臉書上。這也讓原本不到萬人關注的粉絲專頁,經過太陽花學運後,急速成長。至今臉書已有70萬人按贊,也奠定了《風傳媒》在新媒體上的基礎。夏珍提醒同學,社羣平臺對於新聞的重要性,發佈所有新聞並不是自己喜歡就好,而是要讓大家「想看」、「想分享」才能夠觸及更多受衆。
▲課程結束同學們踊躍發問。(圖/世新大學提供)
夏珍也提到自報禁開放後,興盛的報紙很多,但經過30年之後卻只剩下4大報。而現今的網路媒體也是創立容易,但創生、結束的節奏也比過往更加快速。許多網路平臺會透過以海量資訊的方式爭取點擊率,但夏珍認爲,這並不一定是新網路時代經營的正確生存方式。因爲在海量資訊來臨的同時,民衆根本無法在一天之內消化那麼多則新聞。因此應該要思考是要「提供什麼樣的新聞」、給「什麼樣的人看」,找出自身品牌的定位及受衆纔是讓新媒體生存的重要之法。
雖然強調分衆訴求,但是另方面,也不能太過自我侷限。夏珍提到,媒體並不是政黨的喉舌,如果只單一報導、偏向某政黨,這是很難生存的。因爲民衆好惡也容易因應時事而改變,因此新聞不能只單靠政黨其中一方、在社羣的同溫層取暖,這樣很容易被取代或被厭惡而放棄。因此,媒體還是應該要廣納多元意見,維持平臺的功能,纔是較佳的生存之道。
▲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至世新大學分享社羣媒體對新聞的重要性。(圖/世新大學提供)
夏珍最後也提到,雖然風傳媒是因臉書而起,但近年來臉書演算法不斷改變。因此貼文的形式也被迫要跟着改變,否則使用社羣媒體的讀者會流失。舉例來說,當臉書演算法偏好影音貼文時,《風傳媒》就成立影音小組,吸引讀者的點擊。雖然與原先純政治性報導、評論有些差異,但這卻讓《風傳媒》臉書粉絲從20萬人次在短短半年內翻倍成長。
不過,夏珍也說,在適應新時代讀者口味的同時,雖然要有些彈性變化。但是,《風傳媒》一路走來,一直主要是着重在對於政治新聞的深入報導,這是在資訊洪流中找到自我定位。這也是目前《風傳媒》在諸多媒體中表現亮眼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