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幽門桿菌會得胃癌嗎? 醫師:罹癌機率大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醫師蔡鬱清指出,有胃癌家族史民衆,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以降低罹癌機率。(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一名40歲上班族李小姐,因檢驗顯示幽門桿菌陽性,李小姐覺得很擔心,因爲她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而她的父親也是胃癌病患,因此到醫院尋求建議及進一步的治療,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醫師蔡鬱清指出,感染幽門桿菌罹癌機率大,防治不容忽視。

蔡鬱清醫師說,「幽門桿菌」顧名思義即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在1984年由兩位澳洲學者馬歇爾華倫,共同發現幽門桿菌是胃炎消化性潰瘍病因,二位學者也因爲這個發現而在2005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

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爲第一類的致癌物。(圖/記者林悅翻攝)

之後陸續的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爲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得到幽門桿菌感染終其一生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在這之中,若有胃體部爲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如腸上化生,解痙多肽化生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而臺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爲5成左右,其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106年1月,由臺灣消化系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南醫許博翔院長及臺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首屈一指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整合大量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土研究成果,而整理出的幽門桿菌診療共識,刊登在幽門桿菌研究爲主的知名期刊“Helicobacter”發表,而一向指引胃幽門桿菌臨牀診療的馬斯垂剋共識(Maastricht consensus)也發表了第5版,其中均認爲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如果已經產生如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這時除了幽門桿菌的除菌治療外,按照胃部病理變化的風險程度(如胃黏膜萎縮及腸上皮化生嚴重程度及其在胃體部的侵犯程度),安排後續的胃鏡追蹤也很重要。

以李小姐爲例,她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羣,在包含我們本土的研究成果在內的多項研究均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且發生較早,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所以建議李小姐需接受胃鏡檢查評估癌前病變是否已存在。而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瞭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就很重要了。

▲幽門桿菌與胃部多種疾病相關。(圖/記者林悅翻攝)

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一、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二、胃黏膜淋巴瘤患者;三、患有萎縮性胃炎;四、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五、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六、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七、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八、反覆胃部不適的患者,有這些情形的民衆別忘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幽門桿菌的帶菌者!

蔡鬱清醫師強調,治療幽門桿菌需施以抗生素處方,至少服藥10-14天以上,目前約可達9成殺菌效果,但千萬不中斷服藥治療,否則會效果一次一次打折,而變得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