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生醫產業當自強
新政府五二○執政即將屆滿週年,「亞太生技中心」願景推動成效如何?從指數頻頻破底來看,儘管口號喊得響亮,對產業的實質助益恐怕不大。
【文/徐玉君】
沒有一個產業可以因爲政策的積極扶植就立竿見影,尤其是生技醫療產業;新政府執政即將滿週年,於是推動臺灣成爲「亞太生技中心」的願景被拿來體檢做文章,而政策的急功好利反而成爲阻礙;生技醫療是個門檻更高、技術領域更廣的產業,需要時間、資金、人才、政策…的逐步到位,才能成就於萬一的領域。隨着投資人對生醫投資的降溫,或可爲產業帶來另一番氣象。
小英執政以來,上櫃生技指數從去年五二○的一七一.九五點一路走跌到目前最低的一三二.四三點,跌幅高達二二.九八%,總市值更蒸發逾千億元,當然不能歸因於政策無能,只是隨着生技新藥臨牀的受挫,讓投資人不禁懷疑,臺灣究竟值不值得發展生物科技的研究?
政策積極、股價乏力
尤有甚者,臺灣新藥研發公司股價動輒百元以上,是在甚麼樣的思維底下,讓市場可以認同一家尚未有收入的新藥研發公司,享有如此之高的比夢比?原因無他,臺灣是個淺碟型的資本市場,投資比重以散戶居多,人云亦云的結果,很容易造成羣聚效應,力拱的結果成就高股價本夢比。
臺灣投資人鍾情法人報告,一旦有心人士勾結作價,投資人很難倖免於明牌的投資思維,這樣的情況往往造成最後的心碎收場,這就是新藥投資。相較於歐美市場,儘管生技新藥研發在那斯達克生技指數成分股中佔大多數,不過由於國外投資市場以法人爲主,具有專業的研究人員專責分析新藥研發公司的產品、進度、市場、機會…等,甚至可能成爲國際藥廠併購與否的參考,進而創造新藥股的價值。
反觀臺灣,不斷比價歐美新藥股,卻忽略專業的分析研究,於是當股價與實質面無法契合時,毫無上限飆漲的股價,自然會在時間的催化下,用真面目示人,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不過,臺灣的新藥研發在近年來確實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展,目前已有高達一七一個品項執行國內外的臨牀試驗,包括一期的五四件、二期的七七件以及三期的三二件,甚至有八件已經進入新藥查驗登記(NDA),當中的六件是二○一六年才進入,代表今年將會有相當多的新藥研發產品,正式跨過三期臨牀拿到新藥上市入場券,未來一兩年內有機會上市。
新政府執政屆滿週年,從當選以來,小英政府對生醫產業的推動並沒有停止,只是生技醫療是個攸關人命的產業,一顆藥、一個醫材、一項設備…要經過多少個實驗、修正、臨牀…周邊的配套措施、人才的拉鋸、資金的接續…能否周延支撐產業繼續走下去?(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934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