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非酒精性脂肪肝 嚴重者導致肝硬化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寶寶指出,飲食控制和減重在脂肪病人固然重要,但是某些減肥藥物可能會造成肝臟心臟的負擔,使用此類藥物前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一名58歲郭姓病人有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在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門診定期服用藥物控制,但近半年來患者GPT肝炎數值異常,且常合併容易倦怠的情況,經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後,轉胃腸肝膽科檢查發現系非酒精性脂肪肝,經飲食控制與減重後,肝指數與脂肪肝狀況明顯改善

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寶寶指出,郭姓病人體重於1年內上升了10公斤,且平常的血糖藥物也沒有規則性的服用。腹部超音波診斷爲嚴重性脂肪肝,之後安排肝臟切片檢查後確立診斷爲脂肪性肝炎(NASH)。

郭姓病人在飲食積極控制以及體重減輕5公斤後,肝指數與脂肪肝狀況明顯改善,並於半年後肝指數檢驗已完全恢復正常,目前仍在門診規則服藥控制糖尿病以及固定追蹤肝指數和腹部超音波。

林寶寶醫師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簡稱脂肪肝,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發生率在西方國家約爲15-30%,而臺灣、東南亞國家、韓國、日本及中國等則逐年上升當中,約爲15-45%。目前已開始引起亞洲各個國家政府的關注,留意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盛行與相關併發症。

脂肪肝就是我們臺語俗稱的「肝包油」。在健康檢查中,最常被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的異常影像就是脂肪肝。脂肪肝是一般的說法,在病理學上叫做「肝細胞的脂肪變性」。正常的肝臟約有3至5%重量的脂肪,當脂肪超過5%以上或組織學呈現30%以上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即稱爲「脂肪肝」。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以C型肝炎和脂肪肝相關性較高)、酗酒、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內分泌異常、急性妊娠性脂肪肝等疾病。若將病毒性肝炎及酒癮因素排除,因其他代謝因子引起的脂肪肝,我們則通稱爲「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可依據組織學區分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義爲:有肝脂肪變性的證據,但尚未有肝細胞損傷,其演變成肝硬化或肝衰竭的危險性較低;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定義則爲:除了有肝脂肪變性,且已造成了肝細胞損傷,可能造成肝硬化或肝衰竭,以及演變成肝癌

近幾年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顯示,此族羣中約8、9成的病人都是單純的肝臟脂肪堆積狀態,對於肝臟的影響不大;但其中有百分之10的脂肪肝病人會合併發炎甚至壞死的情況,也就是脂肪肝炎。這些病人的肝臟會由肝纖維化慢慢進展成肝硬化,約有0.5%發生肝癌的機率

一般而言,大多數脂肪肝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部分病人可能會有出現容易疲倦、全身倦怠、噁心、嘔吐、右上腹部不適、腹脹等非特異性症狀。少數的病人可能會發現肝功能異常,發病初期通常麩丙酮酸轉胺脢(簡稱ALT)或稱GPT,會大於麩胺酸醋酸氨基酵素(簡稱AST)或GOT,影像學的診斷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掃描等。

診斷上必須排除過度酗酒(每天飲用酒精量應小於50公克)、病毒性肝炎、自體免疫肝炎、鐵沉着症、威爾遜氏症及藥物性肝炎。正確的診斷必須靠病理切片檢查,如果發現肝纖維化就應積極治療,預防肝硬化及肝癌之發生。

脂肪肝的治療應着重於控制體重、血糖及血脂肪,適度的運動且在營養師正確指導下的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是相當重要的。減重進度是每週約0.5至1公斤,目標爲適度的減少7%至10%體重,即可以改善肝功能和脂肪肝的程度。

目前並沒有特定的藥物可以解決脂肪肝,主要仍是找出造成脂肪肝的致病原因,進一步給予藥物的治療,例如部分降血脂藥、降血糖藥或維生素E等,均可改善脂肪肝及肝功能。藥物治療之目的主要是防止肝細胞繼續受到損害,並抑制造成脂肪肝的因素。

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有發展成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所以有脂肪肝病人都應適當控制體重,並定期檢查肝功能、α-胎兒蛋白(AFT)及腹部超音波,目標在於早期發現肝硬化及肝癌,以便及早治療。

林寶寶醫師提醒,飲食控制和減重在脂肪肝病人固然重要,但是某些減肥藥物可能會造成肝臟及心臟的負擔,使用此類藥物前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另外減重不可過於快速,因快速減重會造成不良的代謝變化以及引起脂肪溶解釋出遊離脂肪酸,對肝臟形成更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