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老幼共學 香山社區傳承大莊故事

有企業組成志工隊,來到新竹市香山社區發展協會,與小朋友一起學習茶藝,並奉茶給長輩。(張誠恩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社區規畫廚藝課程,結合溼地生態,請老師設計海洋動物的模型,讓長輩與小學生一同發揮創意,製作手工餅乾。(張誠恩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香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梓富(右二)說,雖然社區協會通常是1個裡爲單位,但該社區理監事、巡守隊和志工隊共100多人,感情非常好,捨不得分開。(王惠慧攝)

高齡90歲的陳魏秀豔在香山社區做志工10幾年,自制拿手菜與人分享是她的最大樂趣。(王惠慧攝)

新竹市政府民政處長施淑婷。(施淑婷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新故鄉動員令─新竹市香山區

新竹市香山社區鄰近17公里海岸線,是竹市唯一服務兩裡的社區,因長輩高達700多人,每逢過節總是熱鬧非凡,社區活動中心儼然成爲里民的大客廳。2年前社區更導入大學資源、推廣老幼共學,最近更製作專屬香山大莊的歷史故事繪本,發送至區內各小學,盼傳承香山故事。

越瓜優質 大同瓷器養活3代

在日據時期這裡就有上百戶人家,因此被稱爲「香山大莊」,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早期與現在的朝山裡爲了誰是「香山」,爭執不休、互不相讓,成爲地方趣談。而香山大莊居民早期以務農爲主,因香山地質特殊,生產出的「越瓜」(類似大黃瓜)品質特別好,可以生吃也可醃漬,多載到菜市場或關東橋賣。

除了務農,大海也是香山人生活的命脈,西濱公路啓用前,從村子走出去就是海,牽罟、捉鰻魚苗都是收入來源。直到1969年「大同瓷器」進駐,牛埔工業區隨之興起,多數農民開始轉至工廠上班,成爲養活3代大莊人的重要產業,社區不少婆婆媽媽,都在大同瓷器做到退休。

香山社區涵蓋香山裡、大莊裡,共3000多戶、8000多人,香火鼎盛的明烈宮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因社區內長輩有700多人,九九重陽餐會場面驚人。香山社區發展協會於1992年成立,早期業務簡單,主要是巡守隊和辦理社區三節活動,後來才陸續增加老人共餐、跳舞班和關懷站等。

整合大學資源 設多元課程

協會理事長洪梓富說,雖然社區通常是1個裡爲單位,香山社區理監事、巡守隊和志工隊加起來100多人,感情非常好,要分開也捨不得。2年前,社區總幹事張誠恩整合大學端的資源,邀請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老師、同學走入社區幫長輩上課,也找來元培醫大的老師,直接帶着廚具來社區廚房,教長輩如何煮養生湯,也帶長輩做運動,強化身心靈。

爲了創造社區長輩和小朋友的連結,社區也開設廚藝課程,結合溼地生態,請老師設計海洋動物模型,讓長輩與小學生一同發揮創意,製作手工餅乾,其中有些弱勢家庭孩童在家沒人照顧,來到這和阿公、阿嬤一起學習,讓社區發揮起部分的家庭功能。

共餐秀廚藝 9旬志工樂服務

這棟由明烈宮捐地、市府協助興建逾15年的活動中心,如今儼然成爲香山、大莊裡民的大客廳。高齡90歲的志工陳魏秀豔在社區做志工10幾年,自制的四神湯、菜包、地瓜圓都是她的拿手菜,與人分享是她最大樂趣,社區民衆說,秀豔阿姨像「許願池」,想吃什麼跟她說,幾乎都能「心想事成」。

秀豔阿姨笑說,原本只是來「當老灰仔」,結果愈幫愈多,一回神就已穿起背心變成志工,先前社區成立兒少關懷據點之初,志工、物資都不夠,但她不怕累,樂意多來幾天幫忙,甚至也到附近宮廟徵集物資,研發包入香山越瓜的壽司卷給孩子吃,小朋友都喊她「壽司奶奶」。

秀豔阿姨雖然沒用手機,但只要社區需要幫忙,就會騎着1輛小綿羊出現。「每週都想着週二共餐日怎麼不趕快到。」她說,家裡年輕人都在上班,晚輩也已長大上學,在家也是看那臺電視,沒什麼事做,只要自己健康還能做、能動,當志工就是她最開心的事。

香山社區也和玄奘大學合作,收集地方耆老口述歷史等文史資料,製作專屬香山社區的繪本,故事敘述當地面臨開發,大龍眼樹即將被砍伐,龍眼樹奶奶找上明烈宮「夫人媽」相談,從民間信仰帶出香山大莊百年曆史變遷,融入語言、環境及生態保護等議題,繪本也發送到香山各國小,傳承大莊故事。

新故鄉動員令─新竹市香山區

● 人口數:79212人(2024年8月底)

● 土地面積:54.8491平方公里

● 古地名:番山

● 新竹市民政處長施淑婷的一句話:香山社區發展協會結合許多各界優秀人才,在大家努力下, 讓社區充滿活力及多元性, 不僅透過傳統的據點、社區巡守隊給予社區關懷及照顧,更透過與企業及學校跨世代、跨領域的結合,美好了各個角落。

● 知名人物:「北門鄭氏家族」三代鄭如蘭、鄭拱辰(臺灣第一個農會新竹農會發起人)、鄭肇基;陳雲如(香山國小前身牛埔公學校創辦人)、陳進(臺灣首位留日女畫家)父女;蔡燈益(前香山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