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中美臺關係質變的味道

2019年9月12日,「美臺印太區域民主治理諮商」會議在內湖美國在臺協會舉行,外交部長吳釗燮(左)代表捐款,由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右)代表接受。(王英豪攝)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過去人們常說,美國的臺海政策是「分而不獨,和而不統」,在中美臺大三角關係中,將美方視爲一個偏重理性、強調控制性、發揮平衡性的角色,但最近美國的一些動向,卻讓人嗅到質變的味道

先看第1個訊號:AIT臺北辦事處主任酈英傑與外長吳釗燮18日共同發表《臺美防疫合作聯合聲明》,政府宣稱「臺美關係史上最好」,綠營支持者也陶醉於「美臺關係官方化」的喜悅中。AIT的動作確實刷新了美臺互動的「擦邊球」紀錄,AIT是美國國務院官方派駐機構,但在美中臺關係架構下,向來遵守民間身分及行爲邊際。蔡英文執政後,AIT在美國國內法授權下,不斷跨越邊際線。去年9月酈英傑曾與吳釗燮連袂舉行記者會,宣佈共同成立「印太民主治理諮商」對話,此次更以書面形式留下記錄,創下首例

第2個訊號:AIT主席莫健3月初訪臺,曾私下民進黨立委會談,認爲臺海緊張情勢升高,面臨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並提醒綠委要「全面備戰」,令執政黨立委吃驚。莫健的談話,釋放了強烈的美國訊號。他身居外交要職,發言謹慎,若非獲得情報,或帶有任務,否則談話不會如此具體明確。

這兩個事件交叉起來看,就覺得十分詭異。既然美方掌握臺海進入高危期,並私下向臺方交流溝通,爲何美方還在今年初邀請賴清德訪美參加政治活動?爲何美方藉新冠疫情緊緊拉住蔡政府,在兩岸第2批包機成行後就急忙表態與臺合作?爲何美方允許AIT打破慣例直接與外交部簽署聲明?

合理的推論,臺海風險升高符合美國利益。過去4年中美關係漸趨惡化,臺美關係同步獲得提升。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急劇擴散,川普總統飽受批評,企圖將內部壓力外部化,乃劍指中國,親自在講稿中將「Corona Virus」改爲「Chinese Virus」,中美緊張情勢頓時升高。

另一個原因在兩岸關係惡化,2月以來共機4次繞臺,演訓空域愈來愈近本土,航行模式、掛鉤武器與操演課目更實戰化,還增加了戰機規模和夜航訓練。美軍則針鋒相對在臺海和南海周邊巡弋,本月18日更接近香港上空。中、美不尋常的軍事動作,印證了《中國時報》在1個多月前得出「臺海完美風暴形成中」之判斷。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治理的衝擊,已經蔓延到執政正當性層面。在中美臺三角中,享有高民望的蔡總統爲第2任開了一個好兆頭,習近平領導的大陸舉國抗疫也取得階段性勝利,反而是面臨連任壓力的川普政府,更加需要孤注一擲,靠下政策猛藥、激發支持者熱情,才能維繫聲望、鞏固基本盤。

事實上,大陸和臺灣都希望看到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纔是臺海和平最根本的保障,從此次疫情發展來看,更加說明美中臺三方命運與共。美國兩黨都傾向反中,但川普把中美貿易第1階段協議當做自己最大政績,並不希望中美走向決裂。中美關係如果朝惡的方向演變,若觸發臺海軍事擦槍走火,中美臺三方都會承擔不可接受的代價,臺灣必然是三方中受損最嚴重的一方。

必須要承認,過去兩年來,美中關係出現不少冷戰的表徵,綠營輿論也附和所謂「美中新冷戰」論調。但同時須注意到,即便是美蘇冷戰時期的軍事衝突,也只不過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戰爭。無論是美國入侵越南,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美蘇始終沒有正面較量,最有可能爆發正面衝突的古巴飛彈危機,也在雙方的「底線思維」下化解。反觀臺灣早已鑲嵌在美中之間,完全不符合捲入代理人戰爭的條件。

川普政府現任高層與國安幕僚年齡偏長,大多親身經歷美蘇冷戰。他們即使希望把「新冷戰模式」複製到對中關係上,用軍備競賽和科技封鎖方式拖垮中共,但決不會蠢到與大陸正面軍事對抗。換言之,我們當然不該希望中美墜入「新冷戰」或「修昔底德陷阱」,即便有一天預言實現,也不要對美國大兵爲臺灣流血犧牲存有任何幻想!

避免零和思維是現代社會的我們需要汲取的智慧,在臺海完美風暴形成前夕,管控風險、避免衝突,應該成爲兩岸執政者的共識,理應成爲臺北與北京同時向華府表達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