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有意促談 臺海氛圍與條件何在
(美聯社)
在川普的鼓動下,華府1月6日上演了一場「全面攻佔(Fallen)」系列電影實境版,大批川粉攻入國會,企圖中止確認總統大選結果的選舉人票計算,引發全球震驚。
這場形同政變的騷亂行動終究未能成功,或有賴於美國深厚的憲政主義傳統,與超越個人與黨派的愛國主義,於關鍵時刻發揮民主守護者的重要作用,終使拜登能夠順利就職,並避免美國政局陷入進一步動盪。
隨着拜登接任總統,外界關注焦點也從選舉過程的紛亂,逐漸轉移到新政府人事佈局與相關政策動向,特別是與臺灣有關的對中政策與臺海政策部分,更是受到國人的普遍關注。
如綜合各種訊息來看,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將從川普時代傾向零和式的全面對抗,轉向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美方對中美兩國在多重領域的戰略競爭顯將持續,除了文明價值的衝突,更爲遏制中國崛起對其自二戰結束以來所長期維持之全球霸權地位所可能構成的挑戰。
而在臺海政策部分,基本回到傳統並較具可預測性的建制路線,包括重申中美三公報、《臺灣關係法》爲主要基礎的政策立場,對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與爭取國際參與持續表達高度關切與相當程度的支持,並傾向維持以往不獨、不武的「雙重嚇阻」策略外,亦更加重視維持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鼓勵兩岸重啓對話,避免中美兩個核武國家因臺海議題陷入一場直接並具毀滅性的軍事衝突。
如就美中臺三方而言,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理性上顯然是符合各方的共同戰略利益,特別是臺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而在傳統軍力制衡與經社人文交流外,維持官方之間經常、有效的溝通渠道,更是避免誤判,管控分歧,促進穩定與建構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機制。
但除已上任超過10天的拜登迄今未與北京領導人習近平通話,中美雙方亦尚未建立起全面性的戰略對話機制外,兩岸之間的官方聯繫,更是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成立以來中斷至今。不同的是,中美領導人通話、視訊、互訪與各工作層面的相關對話機制,在可預期的時間內,隨着相關人事逐步到位與完成內部政策盤點後,應會逐步啓動;惟兩岸官方恢復對話,至今卻仍看不到任何的可能性。
尤其,由於兩岸官方渠道的中斷,近年來雙方的矛盾摩擦已從傳統的政軍領域擴延、影響到了民間社會交流的層面,連原本可藉由相互合作,互釋善意,增進彼此安全與利益,並藉以緩和其他領域分歧所引發的摩擦與緊張的防疫合作,也成爲雙方近期新增的政治衝突點。雙方若連「交易不成仁義在」都做不到,更遑論藉此扭轉持續向下螺旋的兩岸關係。
如今,即使拜登政府希望兩岸能夠重啓對話,而蔡總統也早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多次表達對兩岸恢復對話的期望;甚者,對岸領導人習近平去年底在民主生活會上提出「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此一深具意涵與啓發的高論,而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今年對臺工作會議上也提出「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
但是,如果對岸當局仍不願排除其自身所設置的人爲障礙,或嘗試從蔡總統過去兩岸論述中,找出既不失其原則立場卻又有助於重啓兩岸對話的契機,則當前兩岸陷於持續僵持、對抗與損耗的被動局面,恐仍將難以化解與突破。
不論是否存在來自美方的敦促,兩岸當局若真有心重啓對話,共促臺海局勢的穩定,乃至經由有意義的對話以探求雙方長久和平相處之道,在此之前,或許也需用心營造適當的氛圍與條件。尤其,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固然可怕,但相互仇視的政治病毒若不受控,持續蔓延擴散,其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與臺海和平穩定的危害,更猛烈於前者,又豈能不慎乎!(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