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大相嶺 大熊貓的家園 動植物的王國
杜鵑花
大相嶺自然保護區風光
大相嶺,地處雅安市滎經縣和漢源縣的交界地帶,大熊貓、小熊貓、羚牛、白腹錦雞、藏酋猴、珙桐、紅豆杉……數不勝數的動植物,在這片連綿起伏的山嶺中,延續着它們傳承自遠古時代的生存方式,以最灑脫的姿態在這裡留下生命的痕跡。行走在大相嶺的山水間,會感覺離人世的紛擾很遠,離自然的安謐很近。
這裡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盆周山區、龍門山褶皺帶的南端。西北-東南走向的大相嶺,把豐沛的降水都留在了北邊的滎經縣一側,加之3000米左右的平均海拔、較少的人類活動,使這裡成爲動植物的王國:這裡有四川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它還是地跨川陝甘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5月11日,記者走進了大相嶺自然保護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1
四川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60餘種珍稀動植物在此安家
或許,在大相嶺生存的野生大熊貓,其祖先從遠古時代起就在這片土地定居。
“大熊貓對生存環境的溫度要求是很高的,它們怕熱,所以喜歡生活在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大相嶺的年平均氣溫在15.0℃-17.6℃左右,夏天最熱的時候也就26℃左右,是比較適宜大熊貓生活的溫度。”滎經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股負責人付明霞告訴記者,這片山嶺中,棲息着大熊貓、豹、林麝、羚牛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獸類,藏酋猴、亞洲黑熊、小熊貓、金貓等13種國家二級保護獸類;有綠尾虹雉、白尾海雕、黑頸鶴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血雉、黑耳鳶、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等2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如果說大熊貓是大相嶺野生動物的代表,那麼珙桐毫無疑問是珍稀植物的代表。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野生種只生長在中國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和中部的湖北、湖南及周邊地區。
珙桐的苞片酷似展翅飛翔的白鴿,所以也被形象地稱作“鴿子花”。付明霞說,每年花開時節都能吸引遠近遊客慕名而來,滎經鴿子花生態旅遊節已經舉辦了十二屆。大相嶺自然保護區裡還生長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和獨葉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共5種,油麥吊雲杉、連香樹、水青樹、峨眉含笑、楨楠等二級保護植物13種。
在去往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的路上,記者看到,沿途野生杜鵑仍然盛開,高挑挺拔的冷杉隨處可見。據付明霞介紹,“爲了保護大相嶺區域內的珍稀瀕危動植物,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雅安市於2005年將大相嶺保護區升級爲市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大相嶺自然保護區升級爲省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000公頃,南北長28.6公里,東西寬36.7公里,屬大渡河青衣江支流滎經河流域。保護區分爲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部分。“核心區是完全杜絕一般人類活動的,擅自進入核心區是違法行爲,科研活動也需要經過審批之後才能在覈心區開展。”付明霞說,1974年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四次大熊貓調查,根據2011年-2014年進行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有大熊貓1387只,佔全國總數的74.4%,其中大相嶺山系有大熊貓38只,大相嶺保護區7只。由於這裡的大熊貓屬於典型的地方小種羣,種羣生存形勢極爲嚴峻。如沒有強有力和針對性的人工干預,大相嶺大熊貓種羣在未來100年內具有很高的累計滅絕率。
2
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
3000畝大熊貓敞耍空間
2018年12月6日,來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星辰”“和雨”到大相嶺基地“定居”。同一天,“四川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正式揭牌,大相嶺自然保護區成爲了繼龍溪虹口和栗子坪之後,第3個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開展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的保護區。2019年6月,大熊貓“倩倩”轉移至放歸基地進行適應,成爲入住大相嶺放歸基地的第三隻大熊貓。
爲什麼選擇大相嶺?付明霞告訴記者,首先跟大相嶺的大熊貓小種羣有關,圈養大熊貓經過野化訓練放歸野外可以補充野外種羣,持續放歸可以改善小種羣的遺傳多樣性。大相嶺放歸基地坐落在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馬草河區域,海拔1998-2500米,這裡每年11月底到次年3月底爲大雪封山期,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屬亞熱帶高山山地氣候,分佈有八月竹、冷箭竹等大熊貓主食竹,山勢複雜,水源豐富,是理想的大熊貓棲息地。
“‘4·20’蘆山強烈地震造成了大相嶺大熊貓棲息地不同程度受損,大相嶺野生大熊貓種羣的滅絕風險進一步加大。”付明霞表示,“選擇在大相嶺建設放歸基地,也是想通過大熊貓的野化訓練放歸,讓本身就數量較少的大相嶺野生大熊貓種羣繁盛起來。”
大相嶺放歸基地分爲辦公生活區和野化適應區。其中,野化適應區佔地3000畝,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化訓練基地,可同時容納4只大熊貓飼養、4只大熊貓野化放歸過渡性訓練和2只野化放歸適應性訓練的需要。
據瞭解,目前,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硬放歸”,也就是在釋放前不做準備,釋放後也不對放歸的動物提供幫助和監測。另一種是“軟放歸”,在放歸前,對釋放的個體進行各種準備性訓練並在釋放後給予一定的幫助,還包括對放歸動物進行監測及提供各種可能的救助等。相對而言,“硬放歸”方式下釋放的動物的死亡率比較高,所以大熊貓野化放歸主要採用“軟放歸”。付明霞介紹說:“‘星辰’和‘和雨’在到大相嶺之前,都先在成都熊貓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熊貓谷’進行了半野化過渡訓練,實現了全自然食物的轉化,具備一定的採食天然竹子、獨立尋找合適水源的能力。”
放歸後的大熊貓,就進入了自然的山林環境中。“爲了確保大熊貓野外生存的安全,除了會給大熊貓佩戴項圈,實時監控它們的動態和身體信息外,我們還會面向社區與公衆組織宣教活動,讓居民們知道如遇到放歸大熊貓後該如何應對,瞭解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熊貓的重要性。”付明霞說。
3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
大相嶺是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之一。因此,當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於2017年正式啓動之後,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就與岷山片區、秦嶺片區、白水江片區一道,被納入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範圍內,這是一片基本相互連接起來的、總面積27134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將四川、陝西和甘肅3個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羣高密度區、大熊貓主要棲息地、大熊貓局域種羣遺傳交流廊道等合計80多個保護地有機整合,涉及三省的12個市(州)30個縣(市、區)。其中,四川境內部分面積20177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綿陽、廣元、成都、德陽、阿壩、雅安和眉山七個市(州)。
付明霞告訴記者,目前針對大熊貓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方式。“就地保護主要通過在野生環境下保存特定棲息環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控制或減少外來干擾以保護瀕危物種或特定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而遷地保護作爲就地保護的補充,則是通過將瀕危野生動植物轉移到人工環境中,或遷移到另一適宜環境下進行保護。”
從1963年我國最早的大熊貓保護區成立,到2013年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束,全國有大熊貓分佈的保護區達67個,總面積336萬公頃,覆蓋了53.8%的大熊貓棲息地,並保護了66.8%的野生大熊貓種羣。但這樣的保護區對於野生大熊貓羣體的繁衍和種羣復壯是遠遠不夠的,因爲在造成大熊貓種羣數量少的幾個原因中,除大熊貓自身在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爲等原因外,棲息地的破碎化是重要因素。破碎化,導致野生大熊貓被分隔在一片一片的小範圍內,彼此沒有基因間的交流。“舉一個例子,由於大熊貓是獨居動物,一般都是獨自活動。到了求偶季,爲了減少奔波,或者爲了增大找到配偶的概率,它們會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可以去找配偶的地方,我們管這種地方就叫發情場。”付明霞說,“由於棲息地破碎化,使得一定範圍內的大熊貓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這對野生大熊貓的繁衍帶來了挑戰。”
正是爲了防止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國做出了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決策。目的就是更注重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時着眼於公園內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體制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