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文博會 精彩不打烊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雲開幕、雲展廳、雲招商、雲簽約、雲大數據……11月16日至20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將藉助5G、視頻直播、VR等新技術,首次以“雲上文博會”的形式與觀衆見面。
從2004年首次亮相時的700多家參展商、1個分會場、47.7萬人次參觀,到2019年的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2312家展商參會、66個分會場和780萬人次參觀,經過15年發展,文博會已然成爲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會”。
帶動產業發展的發動機
深圳龍崗的大芬油畫村裡,巷道交錯,畫廊林立,空氣中飄浮着翰墨清香……文博會在“中國油畫第一村”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首屆文博會唯一的分會場便在此設立。辦會當年,大芬村便創造了“藝術與市場對接、才華與財富轉換”的奇蹟。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大芬村油畫銷售額僅8000萬元;首屆文博會舉辦後,銷售額就躍升至1.4億元,2005年更是提升至2.79億元。
如今,這個面積僅爲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內,擁有畫廊及門店1200餘家、聚集油畫從業人員近萬人;2018年總產值達45.5億元,已是全國最大的油畫生產、交易基地。
大芬村的故事,是文博會對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作用的縮影。15年來,每年文博會期間,都有全國各地的項目和產品在此展示與交易。
2005年,貴州省的民俗歌舞《多彩貴州風》在第二屆文博會上一炮走紅,一舉創下全年商業巡演300場的紀錄;第四屆文博會,西安曲江新區簽下高達20億元的訂單,成爲明星展團;第十五屆文博會上,來自湖南醴陵的20家釉下五彩瓷企業獲得訂單110份,讓世界看到了醴陵瓷的“真功夫”……“從首屆開始,文博會就成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社會影響力大,企業參與意願非常積極。”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張合運說。
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9年間,文博會成交額從首屆的356.9億元增長至第十五屆的約2500億元。今年文博會將第十一次實現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滿堂紅”,共有3243家企業(機構)21572件展品參展;參展單位較上屆增加931家,同比增長40.3%。
在文博會主會場——深圳會場中心對面的皇庭廣場,一塊長75米、面積達500平方米的弧形LED大屏在夜幕下格外醒目……這塊大屏的製造商艾比森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龍崗的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今年,公司將連續第三次出現在文博會舞臺上。
近年來,“融合”與“創新”成爲文博會的關鍵詞,成爲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風向標。2014年第十屆文博會上,新業態內容的參展比例已達70%,成爲展館的“主力軍”。
首次在雲端舉辦的文博會,更是讓更多參展單位得以突破空間限制展現更加豐富的業態。在深圳鹽田區展館,全新視覺展示技術將爲觀者生動展現集“山、海、港、城”於一體的現代化創新型濱海城區新形象;在中國出版集團展區,觀衆可戴上VR眼鏡在270度立體大屏自由看書、找書……“雲上文博會的舉辦,標誌着文博會正式進入數字化元年。” 深圳文博會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葉建強認爲,近年來,文博會持續加快數字化轉型,“雲上文博會的舉辦爲這一進程按下了‘快進鍵’。”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記得回頭仔細看看,肯定有不少好東西。”深圳市民石愷欣一邊用手機查閱着“深圳文博會”微信公衆號推送的信息,一邊提醒着遠在老家的同學“上網看文博”。
15年來,逛文博會已成爲不少深圳市民的習慣。文博會不僅給觀衆帶來了異域文化,也在推動中國文化“引進來、走出去”。
藉助文博會,遵義雜技團演出足跡遍佈全球五大洲;“黃梅挑花”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其他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閩南特色紙質畫、壽山石雕等,也得到全世界觀衆關注。
通過文博,不僅將匈牙利的特色玉米穗編織品、印度的紫膠手鐲等來自海外的文化產品帶進中國,也有力地促進了沿線國家地區文化產業的交流、對話與合作。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深圳這座城市很美,人們也很友善。”2018年,羅馬尼亞姑娘科妮·米熱拉·羅安娜因爲第十四屆文博會與深圳結緣。短短几天,她便深深地愛上了深圳。
數據顯示:2004年首屆文博會的商品交易出口額爲0,到第十五屆文博會已超過180億元;第二屆文博會時,海外專業觀衆數量爲3012人,2019年海外專業觀衆已達22167人。
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表示,文博會舉辦15屆以來,展會規模、觀衆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業已成爲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和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