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北方的南方城市,絕對是它

每一個學過高中地理的中國學生,大概都能對“南北方地理分界線在秦嶺淮河”這一說法倒背如流。然而這看似清晰的劃分在現實面前卻模棱兩可,在這分界線兩邊,有些城市搖搖擺擺,不知道屬於哪個陣營。

南京,就是是其中極具迷惑性的城市之一。

有網友在中國地圖上標出南京所在的32°北緯,驚訝地發現河南信陽與南京在同一個緯度,安徽的合肥甚至比南京還要南,而毫無爭議的北方城市西安,居然只比南京更偏北2個緯度。

這座將“南”寫入名字的城市,方方面面好像並不同於典型的南方。它說的是江淮官話、吃的有面點麪食,古城裡故宮、城牆、帝陵一應俱全。

爲什麼說南京是最北方的南方城市?是什麼造就了它如此出挑的北方特質?

六朝古都,帝王之氣

一個普通遊客攻略南京的第一天,會漫步浪漫的法國梧桐大街,夜遊綺麗的秦淮河,打卡精緻的園林,然後發出滿足的感嘆:不愧是南方的溫柔富貴鄉啊。

但當你繼續在街頭遊走,印象就會一點點被顛覆:咦?原來南京也有城牆和中軸線?中軸線中間還有個午門?南京怎麼還有這麼宏大壯觀的皇陵?我到底是在北京,西安,還是南京?

如果說南京的A面是溫潤清秀的南方城市,那麼B面則是古樸大氣的帝王之城。

作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擔任過大一統王朝都城的南方城市,長達450年的建都史[1],爲南京注入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

自東吳開始,東晉、南朝、南唐、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都在南京建都,上起三國,下至現代,南京擔任國都的歷史跨越1700多年[1],中華民族的大起大落可謂一個都沒落下。

明孝陵不僅是明朝皇權的象徵,更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文化的瑰寶 / 圖蟲創意

當年諸葛亮初訪吳國,就曾發出“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的感慨。

孫權以南京爲都建立東吳,雖偏安江南,但目光始終盯着北方,南京都城、宮殿與官署在規模、形制、佈局上,都繼承着中原都城的傳統。

比如說在都城南面設置御道,兩側集中佈置中央官署,就是繼承東漢洛陽和曹魏鄴城(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發展而來的佈局。今天南京的中軸線御道街,最早就可以追溯到這個時候。

南京中軸線連接着南京的過去和未來,承載着南京的歷史和文化 / 圖蟲創意

幼年時期的南京經過這一通“暴改”,已經初具當時北方都城的模樣。

此後的東晉,爲了表明自己是正統晉王朝的繼續,更是繼續朝着北方古都的模樣改建。

這一時期效仿鄴城,建造橫街,與中軸線上的御街形成“T”字形格局,後來一直延續成中國古代都城形制的固定模式[1]。

到了明代,南京終於第一次成爲全國統一政權的都城。

這一次,南京不再只是單向接收北方文化的影響,而是借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機,反向進行了一波強勢輸出。

遷都北京後,明成祖爲了加強他奪權後作爲正統繼承人的地位,並藉此消除元朝舊宮的殘留,在營建北京紫禁城宮殿時選擇了全面沿襲南京[2]。

《明太宗實錄》記載:“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廠、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3]。

南北兩座宮城可以說是如假包換,不僅建築佈局相似,甚至名字也直接借用:宮城都以午門爲正門,東西各開東華門和西華門;中軸線都南起正陽門至玄武門,中軸線東、西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太廟與社稷壇則分別位於午門的東、西兩面[4]。

南京城門,作爲古都的守護者,承載着深厚的歷史與文化 / 圖蟲創意

如果你沿着南京城牆走一走,還能發現正陽門、朝陽門這些熟悉的北京城門名稱。

今天你以爲是北京獨一份的帝都景觀,其實600年前的南京就曾經擁有。

可以說,南京城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北方基因融入DNA中,並且在後世不斷自我強化,最終發展出成熟的帝都範本,反向影響了北方。

北人南遷,移民之城

抗戰勝利後,一幫社會名流曾一度被召集到一起,徵選南京的市花。

選來選去不了了之,一位名人打岔說南京的代表不是什麼花,而應該是大蘿蔔[5]。

這之後南京人便有了“大蘿蔔”這個俗稱。雖地處南方,南京人卻常被被認爲像北方人一樣豪爽大氣。有點粗線條,滿是實心眼,一句“多大事啊”常常掛在嘴邊。

今天很多外地人發現,南京可以稱得上是長三角包容度最高的城市。

其實,在過去幾千年裡,南京一直源源不斷包容着各地的移民涌入,而這種包容與豪爽,正是南北性格交融碰撞的產物。

在歷史上,每當中原王朝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便會撤退到南京,利用長江“天塹”保全自身,以求安寧。

長江中下游地勢險要、江面寬闊,被古人視爲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 圖蟲創意

南京因而成爲北方人的避難所。

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南京或作爲政治中心,或作爲富庶之地,都是名副其實的重點遷入地。

比如說第一次兩晉之交的北人南遷,隨着司馬氏餘脈以南京爲都建立東晉,晉朝的宗室貴族、文武大臣、世家豪族都向這個地區遷移[6]。

東晉初年南京居民還只有4萬戶,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南朝梁武帝時,已經有了28萬人,加上沒登記的黑戶差不多有50萬人[1]。

這是北方移民第一次實現對南京的佔領。自此,南京就再也沒有停下過人口“北方化”的腳步。

唐末安史之亂以及兩宋之交“靖康之難”造成一波又一波的北人南遷浪潮[7][8],南京作爲東南富庶之地,敞開懷抱接納了無數北方失意的靈魂和困頓的肉身。

南京地處江南水鄉,自然資源豐富,河流湖泊衆多,氣候條件優越 / 圖蟲創意

到了明朝,南京的人口融合達到新的高峰。

經歷過元末戰亂,明初南京所剩土著不多,移民充當了首都需要的大量人口補給。

不少移民來自南京周邊。比如說中央行政機構中,佔比最大的是爲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的淮西將臣;爲了更好地監視和控制,江南豪強富民也都被遷到南京;至於工匠、倉腳伕等,則主要來自江浙和江西饒州等地方。

但對南京影響最大的,還屬軍隊的入遷。

作爲京師要地,南京對軍隊需求量巨大。而明朝奉行特殊的軍衛移民政策——要求北方衛所的軍人來自南方,南方衛所的軍人來自南方。

於是在明洪武年間,整個南京幾乎被天南海北的軍籍移民佔領。人口中南京土著僅佔10%,軍籍移民佔到了70.6%[9]。

紛至沓來的移民浪潮,讓南京完成了自己的人口置換。

如果說現在的南京是安徽人的南京,那在歷史上,它還曾經是無數北方人的南京。

南北大熔爐

長期的建都歷史和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讓南京實現了自內而外的“北方化”。

首先體現在語言上。

南京雖然緊靠蘇錫常,但說的話並不是吳儂軟語,而是屬於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話[10]。今天官話與吳語之間的邊界,就位於南京的南面和東面[11]。

一個北方人今天在南京旅遊,常常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北方口音,比如說,堪與京腔媲美的兒化音。

南京人說今天、明天、後天,分別是今(zhir)個、明(mer)個、後(her)個,和北京人的今(jinr)個、明(minr)個、後(hour)個如出一轍。

南京童謠裡一首“大頭寶寶小頭拐兒,吃起飯來一大唔(碗)兒,窩起屎來一得兒得兒”,也許能夠難倒一片南方人。

南京童謠生動形象、富有地方特色,與生活息息相關 / 圖蟲創意

由於北方人口不斷在南京及其周邊定居,吳語很早便在南京失去了生存空間。當西晉士族衣冠南渡,在南京的青山綠水間繼續使用“洛下之詠”吟誦經典[12],南京話就開始了北方化的歷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受北方話影響形成的南京話,曾經還一度享有官話的尊貴地位,甚至成爲了後來普通話的基礎。

明代南京作爲首都,南京話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當時官話的標準音。隨着永樂遷都,大批江淮人口北上,他們說的南京話在北京紮根,很快成爲社會主流語言,向外傳播。

一直到清朝中後期,南京話的標準音地位才逐漸被北京話取代[13]。而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其實是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的混合體[14]。

這也就能解釋,爲什麼對南北方聽衆而言,南京話都這麼友好易懂。

除了語言,南京的飲食也充分體現出南北融合。

作爲享有“蘇湖熟,天下足”美譽的傳統產稻區,南京同時也是“吃得最北方的南方城市”。“上午老滷麪,下午小煮麪”,南京甚至被稱爲“麪條之城”。

無論何時何地,一碗熱騰騰、香氣四溢的麪條總能吸引南京人的目光 / 圖蟲創意

麪食傳入南京,首先要感謝北方人不願將就的胃。畢竟,搬家容易,改變飲食習慣可沒有那麼簡單。

南宋初年,由於喜歡麪食的北方人陡然增加,在江南地區小麥一時間成爲稀缺糧食,一斛麥竟賣至萬二千錢。

麪食得以在南京地區推廣種植,還要感謝北方貢獻的充足勞動力。

爲了滿足需求,朝廷多次下詔,勸百姓們多多種麥。1180年,孝宗皇帝“復詔兩浙、江、淮、湖南、京西路帥、漕臣督守令勸民種麥,務要增廣”,且“自是每歲如之”。

北方移民的辛勤耕耘,讓稻麥複種和小麥量產成爲可能[15]。

在清代歷史文獻記載中,江蘇地區共有88種麪食,雖不及北方面食大省,但在南方也是數一數二。其中麪條就有31例,高於其他任何種類[16]。

從那些筋道的麪條和濃香的澆頭裡,也許還能品嚐出古早的北方味道。

飲食上另一個讓人聯想到北方的,是南京人酷愛的鴨子。這南京鴨,莫非又是一個北方人帶來的飲食習慣?

南京烤鴨、鴨血粉絲湯、鴨架,沒有一隻鴨子能“活着”離開南京 / 圖蟲創意

但這一次,故事又來了一個反轉。就像故宮和南京話一路北上一樣,南京鴨子也隨着明代遷都一路向北到了北京。

北京最早的烤鴨店“便宜坊”就由南方人創辦於明永樂年間[17],當時的匾額上還冠有“金陵”二字,以示其正統來源[18]。

今天,當我們感嘆南京和北方城市,尤其是北京的相似性時,不要忘記,南京一方面確實在不斷被“北方化”,但同時,在政權的南北反覆、人口的來來往往、語言飲食的交互影響過程中,南京同時也影響着“北方”。

正是這種雙向奔赴,才塑造了今天“既南又北”的南京。

參考文獻

[1]王毅.南京城市空間營造研究[D].武漢大學,2010.

[2]潘谷西,陳薇.明代南京宮殿與北京宮殿的形制關係[C]//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1996:8.

[3]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佈局[J].明史研究,2003,(00):90-154.

[4]蔣贊初,張彬.明代“兩京”建城時的歷史地理背景與佈局方面的比較研究[J].大同高專學報,1996,(01):6-11.

[5]《葉兆言:六朝人物與南京大蘿蔔》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3098

[6]葛劍雄著;葛劍雄主編. 中國移民史 第2卷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07.

[7]吳鬆弟著;葛劍雄主編.. 中國移民史 第3卷 隋唐五代時期[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07.

[8]吳鬆弟著;葛劍雄主編. 中國移民史 第4卷 遼宋金元時期[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07.

[9]曹樹基著; 葛劍雄主編. 中國移民史 第5卷 明時期[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07.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12.

[11]柯蔚南,鄧曉玲.移民史與長江下游流域方言的發展[J].長江學術,2021,(02):91-102.

[12]賀雲翱.南京歷史文化特徵及其現代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11(05):125-133.

[13]封傳兵.明代南京官話的語音系統及其歷史地位[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04):254-258.

[14]郭銳. 普通話是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的混合[J]. 語言戰略研究, 2016, (04)

[15]韓茂莉.論北方移民所攜農業技術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J].中國史研究,2013,(04):117-138.

[16]李曉麗. 清代中國麪食地理研究[D].西南大學,2024.

[17]萬建中.北京餐飲老字號的形成與發展[C]//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食文化研究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18]便宜坊歷史文化史料輯錄[J].時代經貿,2016,(1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