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南鹽場重生 手工、文創拚舶來

布袋洲南鹽場復曬多時,現不僅能順應時節產製風味不同的鹽品,還具有文化體驗功能。(呂妍庭翻攝)

布袋洲南鹽場復曬多時,現不僅能順應時節產製風味不同的鹽品,還具有文化體驗的功能。(呂妍庭攝)

洲南鹽場在布袋嘴文化協會爭取認養下,復曬多年,並耕耘成文化鹽田開放教學體驗,現協會重返靠天吃飯老路,透過人工曬鹽生產鹽花、霜鹽等季節產品,期盼爭取在地認同,在舶來品佔多數的鹽品市場殺出血路

爲重振臺灣曬鹽文化,布袋嘴協會找來老鹽工修復鹽田埂,慢慢還原當年的洲南鹽場,如今在老鹽工帶領下,現約有2公頃土地能固定且持續產鹽,爲讓民衆重新認同人工曬鹽的品質與在地性,去年底布袋嘴協會開發出新的文創鹽品,並依季節、口感分級、分市,爭取消費者認同。

協會專案經理劉智熒說,市面上的鹽品幾乎都是進口貨或是採機器透析製鹽,「要找到純日曬鹽非常稀少」,而洲南鹽場,現仍仰賴6名鹽工手工曬鹽、採鹽,連工具鹽籠都是手作品,「做出來的風味絕對和市售不同」。

劉智熒舉例,像霜鹽只能冬天生產,因日曬短,結晶體多,適合入菜烹飪,至於鹽花則是海水表層的結晶,產量少,鹽度也低,適合提鮮之用,但只能在春天產出,「真的是靠天吃飯」。

儘管文創鹽品通路漸漸打開,包括主婦聯盟也前來接洽,但協會坦言產量無法評估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不過,協會還是很有信心,認爲持續的曬鹽、產鹽,才能讓老文化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