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當你嫌外送運費貴 纔是自動駕駛車大噴發時!
▲自動駕駛車在歐美的應用。(圖/翻攝自7StarLake公司)
先前韓劇Start Up在臺灣討論度頗高,劇情裡新創產業以生產出自動駕駛系統爲目標,並且募資成功。自駕車真的是未來業界金雞母嗎?耕耘自駕系統有成,也有連續創業經驗的喜門史塔雷克董事長丁彥允有更深入的看法。他說,其實自駕車系統,應該更擴充去看待,不一定長成「一臺車」,更可能是「機器人」,就看市場機制會讓它長成什麼。
丁彥允表示,簡單說,自駕被認爲是人類、貨物更好的移動方式。無人機運送,比方在美國加州,已經在使用;但是在臺灣,用Uber等等人力太便宜,70元就送,機器人一個是好幾萬美元,這種自動駕駛送貨就競爭不過。
▲自動駕駛系統可以辨識車種、車牌。(圖/翻攝自7StarLake公司)
臺灣要把自動駕駛用在戶外機會較低,因爲需求沒出現。室內反而比較有機會,因爲臺灣邁向老齡社會,有很多客戶是醫院希望一些院內運送交給機器人、自動駕駛來做。所以2020年,醫院的檢體配送、藥物配送,已有更多考慮用機器人運送。自動駕駛衍生的相關技術,在臺灣比較容易落地的是醫院。
很多人在預測,2035年以後,所有的感應器(sensor)可能是現在的1/10大小、運算是100倍強,但功耗可能剩下1/100,做到這些,自駕車纔會迎來大量噴發。
臺灣的優勢就是「半導體微型化的技術」,很強的IT設計,另外就是像鴻海這種,臺灣的EMS大廠,可以在產業成熟化後去做大量組裝。
以臺灣自駕車的法令來講,其實都有沙盒法案,讓自駕車可以落地這件事,政府做了很多很不錯的事;不過大家得想想,「不要爲了要自駕車落地而落地」,全球投資自駕車的前十大的公司不知已經投入了幾千億美元在裡面,目前都還沒賺錢。
▲自動駕駛系統也可以紀錄路況是否有違規車輛。(圖/翻攝自7StarLake公司)
他提醒,大家先想想工業革命時,一開始把煤炭從礦坑挖出來,難道是爲了「燒煤很科技」嗎?並不是,是因爲用蒸氣機織出一磅的毛線,比從印度織、進口便宜75%。「所以要有市場的力量趨動,纔有這一切科技的演進效應。」
丁彥允分析,因爲經過了第一波工業革命、第二波的電力革命,到第三波資訊革命,在科技典範轉移中,總是有更大的商機!可是大家現在無法一下子去想像,下一波「新物種」會是什麼?現在是一種「哪天突然自駕車蹦出來,但我沒跟上就來不及」的焦慮和恐懼在趨使人投資。
他鼓勵臺灣地狹人稠,小國要採取小國的致勝做法,其實,臺灣的市場,並沒那麼迫切要自駕去載人、送貨的需求,反而比較有優勢在「 智慧新零售」的線上、線下整合是外國人看我們更大的亮點。
▲自駕車系統廠喜門史塔雷克董事長丁彥允。(圖/記者吳佳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