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控訴:有權的人不讀小說

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地下鐵道》和新作《尼克男孩》,以史實呈現黑人社會處境。(許文貞攝)

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曾在2002年32歲時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基金會提供)

懷特黑德的知名小說《地下鐵道》書封。(美聯社

美國對於有色人種的種族歧視由來已久,更是至今仍然持續的殘酷現實。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就以黑人處境爲題材,寫出《地下鐵道》等書,獲美國普立茲小說獎和國家圖書獎肯定。他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講座中表示,「我寫小說的原因,是沒有人在意貧窮的孩子,更不用說是有色人種,這就是社會對待底層、沒有權力的人的方式。無奈的是,有權從政策面做出改變的人,不會讀小說。」

小說和詩 能改變世界

懷特黑德表示,藝術家責任就是不要創作出壞作品,「生命很短,身爲作家,不要寫別人希望你寫的東西。」他的作品中常反映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其實我不只寫這些有政治意涵的小說,我也寫散文、寫其他作品,因爲這是我觀察這個世界的方式。對我而言,小說和詩,是有能力改變世界的。」

懷特黑德日前剛出版新作《尼克男孩》(The Nickle Boys),再度以黑人故事爲題材,以1960年代一所青少年矯正學校背景,描述循規蹈矩的黑人男孩艾伍德,爲了去上大學沿路搭便車,卻坐上了一臺贓車。贓車被警方攔下後,無辜的艾伍德卻被判到矯正學校服刑,從此開啓了一連串悲慘的遭遇

懷特黑德表示,「我過去的書雖然在講1915年和1960年的種族歧視,但其實也是在講現代的情況。我的主角只是爲了上學搭便車,卻像任何一個在這個時代可能被誤會的黑人或有色人種,遭遇如此偶然、扭曲的命運,從此讓人生走上截然不同的方向。」

爲爭人權 寫《尼克男孩》

小說中的青少年矯正學校「尼克學院」,源自在1960年代佛羅里達州真實存在的「多瑟男孩學校」(Dozier School for Boys)。這所學校曾經是全美最大的青少年行爲矯正中心,從1900年開始營運。然而被關在多瑟的少年犯,卻長期遭受刑求、虐待、毒打、強暴,甚至被殺害。學校在2011年接受調查、終止營運,警方在校園內找到50多具屍體,一切惡行才終於被揭發。

懷特黑德表示,他在2014年偶然讀到多瑟的新聞,決定寫成小說,「選擇1960年代爲背景,是因爲當時公民權、黑人權益討論剛剛興起。然而對這些男孩而言,重要的是必須要想辦法活下來。很多人在離開之後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羣,我想寫的是,在經歷這一切的創傷之後,他們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