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不只是聲光電

展現敦煌古樂文化的大型沉浸式演出《樂動敦煌》在蘭州與觀衆見面。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閱讀提示

近幾年來,全國多地不少文化單位景區景點等在沉浸式文旅項目上作出嘗試,沉浸式文旅迎來快速發展期。但“沉浸式”理念快速升溫的同時,也存在相關技術應用不到位、產品品質不高、遊客體驗感差問題

業內專家認爲,沉浸式文旅產業的發展要將文化IP的挖掘、體驗和價值轉化作爲核心,防止單純秀科技、秀聲光電而忽略文化內涵及價值體現。此外,並非所有文化旅遊景點都具備開展沉浸式遊覽條件,不應盲目跟風。只有充分運用沉浸式業態的環境要素和技術要素形成優質內容,才能產生長久的、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沉浸式”正逐漸成爲國內文旅產業的熱詞。尤其是近幾年來,沉浸式文旅迎來快速發展期,呈現出業態多樣、產品豐富、消費活躍的趨勢。

沉浸式文旅依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結合旅遊文化IP營造出虛實結合的空間,讓置身其中的人與文化作品發生互動、甚至參與作品的創作,體驗到感官震撼和思維認同。沉浸式文旅實際發展狀況如何?是否存在值得關注的問題?“沉浸式”理念的火熱,爲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也引發了業界的新思考。

沉浸式文旅受熱捧

來自上海鄒晶是一名旅遊行業自由職業者。從“沉浸式”這一概念在國內旅遊業流行至今,她已經有過不下20次的相關體驗。對鄒晶而言,互動性故事性藝術美感是沉浸式文旅最吸引她的要素。她還觀察到,沉浸式文旅正在成爲上海旅遊業的新熱點,比如將“沉浸式”理念融入紅色旅遊等等,“只要產品足夠優質,觀衆是願意‘打飛的’去看的。”

記者瞭解到,當前全國各地已有不少文化單位、景區景點等在沉浸式文旅上作出嘗試。武漢《夜上黃鶴樓》打造沉浸式故事場景,甘肅沉浸式文旅演藝《樂動敦煌》曾一票難求。

去年底,北京16個文化旅遊資源場所被認定爲市首批文化旅遊體驗基地,助力沉浸式文旅的普及。自今年起,成都也將以每年推出100個、共計推出不少於400個新場景的速度,打造沉浸體驗旅遊新場景。

沉浸式文旅成爲行業新的增長點,離不開政策的加持。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要發展基於5G、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遊消費內容。去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發展沉浸式業態,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豐富虛擬體驗內容。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秘書長劉兵表示,沉浸式產業是一種全新經濟業態,國內沉浸式技術與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出現30多種沉浸式新業態和產品,幾乎覆蓋文化旅遊新興消費的所有領域,代表了國內未來體驗經濟發展和文化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

不應盲目跟風

沉浸式文旅成爲行業“新寵”,有望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帶來更多機遇。但“沉浸式”理念快速升溫的背後,由於相關技術應用不到位,導致遊客體驗感差等問題也並不鮮見。來自廣州的大三學生駱黎對此深有感觸。

駱黎曾在某大型博物館體驗過藝術沉浸展。“展覽的票價是100多元,當時沒帶學生證,咬着牙買的。”駱黎抱怨道,展覽的視覺效果並不好,展覽對觀賞線路、影音互動和聲光配合的處理也算不上專業,“說是全息全景,連裸眼3D都談不上,完全沒有沉浸式體驗的感覺。”

“當前沉浸式旅遊存在過度依賴技術、追求特效,對體驗者採取立體包圍式感官轟炸等誤區。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沉浸式文旅項目忽視內容要素,將創作的重任交給非專業人士,導致產品品質不高,甚至將文化遺產歪曲、篡改和低俗化。”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教授常志剛表示,只有充分運用沉浸式業態的環境要素和技術要素形成優質的內容,才能產生長久的、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除技術應用不成熟、內容要素被忽視以外,沉浸式文旅產品創作過程中可能還存在過度開發等問題。此前,八達嶺古長城沉浸式實景遺產遊覽項目未獲批准,原因正是相關部門認爲該項目對長城整體景觀風貌存在一定負面影響。

業內專家認爲,並非所有文化旅遊景點都具備開展沉浸式遊覽的條件,項目的相關設施建設如果影響文物安全、破壞歷史景觀,則得不償失,不應盲目跟風。

核心是文化IP的挖掘和轉化

隨着技術和內容的創新,沉浸式文旅的呈現形式日益豐富,“沉浸式”理念在文旅產業鏈條上的應用也在不斷延展。如今,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的密室逃脫、劇本殺等遊戲,正在爲沉浸式文旅的創新拓展提供新思路

“景區擁有優質的IP資源,但面臨着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密室行業具備出色的沉浸式產品運營策劃能力,但當前行業發展競爭白熱化,商家在IP資源上的爭奪尤其激烈。”成都一家密室逃脫工作室的負責人李思說,“密室和文旅的結合是一種新的嘗試,或許可以實現雙贏。”目前,李思正積極尋求和當地文旅機構的合作。

沉浸式體驗與文旅產業的融合不僅僅體現在“娛”上,還包含沉浸式吃法、沉浸式住房、沉浸式購物等,涉及旅遊項目的全產品鏈條。在此情況下,推動沉浸式文旅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爲重要課題。

劉兵認爲,沉浸式產業的發展要將文化IP的挖掘、體驗和價值轉化作爲核心,防止單純秀科技、秀聲光電而忽略文化內涵及價值體現。

還有專家建議,爲保障沉浸式文旅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出臺相應的指導細則,從思想導向、創作內涵、審批監管、模式創新等方面作出相應規定,推出高水平體驗項目,避免跟風炒作和低水平重複發展。

本報記者 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