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東科技再獲數千萬元戰略融資

(原標題:谷東科技再獲數千萬元戰略融資

近日,國內AI+AR領域頭部企業谷東科技宣佈再獲數千萬元戰略融資,由廣州城投凱得資本領投,多家機構跟投,在本次疫情和資本寒冬中逆勢而上,再次獲得機構青睞。

谷東科技成立於2017年,作爲“AR變革認知、AI賦能行業”的領先推動者,深耕AI+AR的數字孿生與數字交互,提供從陣列/全息波導設計、光模組、穿戴式交互到應用軟件全棧式定製化服務,打造新一代智慧信息系統,廣泛應用於工業、安防、電力等行業,幫助客戶取得最佳商業價值

谷東科技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始人及多位聯合創始人來自神州數碼思科、舜宇光學等企業和清華、北航、北京交大等知名院校,匯聚了衆多擁有豐富專業經驗的技術、商業和研究人才。谷東科技與暨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吸納在光學、硬件、人工智能、交互設計等方向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陣列光波導、全息光波導中國專利年申請數量最多、增長最快,並獲得知識產權貫標證書,入選中國聯通5G解決方案供應商,廣東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範。

AR歸來:喧囂之後價值顯現

隨着5G、AI、物聯網等大型基礎設施成熟,美國和中國的投資規模繼續在2019年領跑全球。PTC報告說今年4月份AR業務量比2月前增長10倍,美國Forrester報告,預計到2025年,將有1400萬美國工人在工作中定期使用智能眼鏡

2020年,全球疫情的意外爆發在客觀上將AR技術再次推向大衆視野,讓更多傳統企業認識到,基於AR的遠程協同是剛需也是趨勢。

近兩年中國AR賽道發展態勢良好,特別是5G破除行業發展痛點大量投資催生更多的AR應用場景,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啓動“上雲數賦智”行動,而當前最有效的“用數賦智”工具莫過於AR。

實踐證明,企業向工業互聯轉型要根據自身的技術能力、資金實力、業務量力而行,不是盲目上馬全自動產線、無人化工廠,當前最急迫地考慮,是爲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人”來賦能,建立更敏捷、高效、合理、安全的資源配給能力,促進人和人、人和機器、人和數據更好地聯合融合,而當前成熟、可行、又頗具想象空間的落地項目,正是AI驅動下的AR系統。

先進光學與AI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

谷東科技創始人崔海濤認爲,公司的發展正是得益於堅持光學、AI核心技術算法自主研發,基於前期在技術上的突破和積累,形成全面覆蓋、快速迭代的開發能力,才能不斷向客戶證實自身價值,推進各種應用落地。

以AR光模組光源爲例,國內波導顯示大多數採用LCOS面板,LCOS固有缺點導致畫面對比度和清晰度不高,功耗大,而OLED作爲目前最成熟先進的顯示面板技術,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亮度始終是痛點難題。谷東科技首創自主知識產權七折疊、十二面體光機專利技術同等條件下,亮度可達到業界同行的5倍,透光率高達85%,視場角達43°,鏡目對焦範圍增大1倍,eye-relief達22mm以上。

再以AI算法爲例,谷東科技獨立研發的基於AR眼鏡的AI識別算法引擎,引入注意力機制,實現目標檢測和識別,針對眼鏡視角、光線變化、局部遮擋、工業物體等做優化,毫秒級識別,精度提升11.3%。

深耕To B行業, 爲數字化轉型賦能

2019年12月,Magic leap高調宣佈調整方向迴歸到企業服務領域。而同期的IDC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工業領域的AR支出正在超越消費者領域。到2023年,工業領域支出將是消費者支出的三倍。

AR在中國的工業應用更有其急迫性。谷東科技創始人崔海濤認爲,長期以來勞動生產率不高是我們的一大劣勢,2015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不到美國的十四分之一,我們的經濟發展一直是靠資本和勞動力快速增長,源於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則是微乎其微。特別是當前“人口紅利”的消逝超出我們預想,面臨適齡勞動力人口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雙重困境,情況越發嚴峻。而AR創建了一種新的信息呈現範式,人們能同時處理數字和物理信息,大大提升吸收信息、決策和執行的速度和效率,在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各個環節提升人類的勞動生產率,是最有效的賦能性生產工具。

谷東科技作爲這一波“AR工業”潮流裡的標誌性企業,成功以實現了大批實用項目落地。爲復工企業所做的AR+AI紅外測溫項目、爲拜耳製藥開發的遠程維修指導項目,爲浙江先登開發的製造業巡檢項目、爲京東開發的AR物流項目等等,爲企業客戶解決了大量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實現AR+AI的商業價值,也推動了公司順利進入規模商業化的下一個階段。

谷東科技結合多年的產品行業經驗,摸索了一套自己的AR大規模落地方案,將開創性地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產品認知。對未來的發展崔海濤先生充滿信心:“谷東科技將持續不斷地深耕AR+AI爲核心技術基礎的數字孿生與數字交互領域,與行業客戶深度合作,在技術適用性實用性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在工業、交通、物流、安防領域構建新一代智慧化信息系統,全方位實現資產數字化、信息可視化人機一體化、管理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