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輕熟女走路變慢!恐是「動齡」、骨折、跌倒機率高
妳走路變慢、步距縮短了嗎?小心健康發出警訊!醫療科技日益進步、國人也越來越注重養生!隨着高齡化社會來臨,現代人注重「食療」與「運動」!然殊不知,其實健康從小細節就可看到未來!
輕熟女性重視外在美,卻常忽略內在的「動齡」保養。根據衛福部健保統計數字,國內女性骨折就診人數連年攀升,104年已突破37萬大關,較10年前攀升1.5倍之多,其中30歲以上女性更佔了近9成之多。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吳至行醫師提醒,與人體骨骼、肌肉、關節健康高度相關的行動力「動齡(行動力年齡)」,在30歲過後逐年遞減。若發現與過去相比快速步行速度變慢或走路步伐距離縮短,都可能就是「動齡」異常的警訊! 尤其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受內分泌影響,骨量流失加快,更需要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吳至行表示,雖然走路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但該患者平日僅以逛街爲運動,無論強度與頻次皆無法達到建議的標準,也沒有搭配柔軟度與肌力訓練,對行動力的保養幫助不大。
吳至行醫師指出,走路必須依靠神經、肌肉及骨骼系統共同協調作用才能完成,是人體行動能力(mobility)與平衡能力(balance)的結合表現。然而30歲開始隨着年齡增加,受下肢骨骼、肌肉強度退化的影響,快速步行時的速度與步伐長度(步距)均呈現下滑趨勢[2]。步行速度與步距的變化,可作爲評估個人「動齡」的重要指標。根據過去研究顯示,40歲後習慣性行走速度每10年降幅約10%,快走速度降幅最高更達近20%。
吳至行醫師提醒,走路速度與步距等步態變化是預測跌倒風險的重要因子,而走路速度更是民衆最容易觀察的指標之一。根據統計,60歲以後的跌倒發生率約爲35-40%,跌倒除了可能造成骨折等外在傷害,更可能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國外研究顯示,步行速度慢的老年人,骨折機率較正常步行速度者高出2.5倍、跌倒機率高出5倍、住院機會高6倍、需要他人照料的機會更高出9倍之多。
吳至行醫師指出,30-50歲健康輕熟女性的行走速度約爲1.3-1.5公尺/秒,若步行速度低於0.8公尺/秒就更需要注意是行動力下滑發出的「動齡」警訊。如果民衆想測量自身「動齡」現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計算穿越馬路的時間。以常見的四線道馬路爲例,兩側距離約12公尺,如果需花費10秒以上才能走完,可能就有「動齡」異常的危機。
預防「動齡」危機,吳至行醫師表示,健走會是最簡單上手的運動項目之一。過去研究顯示,走路能增加髖骨骨密度。且結合有氧與負重特性的健走運動,不僅能幫助骨密度增加,對於心肺耐力、肌肉耐力、核心肌羣肌力、平衡能力都有增進效果。在飲食營養部分,則建議每日攝取2杯具國家骨質保健健康認證的高鈣牛奶,以達到日常建議攝取標準,幫助維持骨骼與關節的健康。
同時配合國際骨鬆學會所訂定的「世界骨鬆日」,爲了讓民衆更瞭解骨質疏鬆症以及「動齡」的重要性,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將在10月14日,於臺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舉辦「超敢動」健走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免費骨骼健康檢測外更有高鈣牛奶幫助民衆進行營養補充,邀請民衆共同以實際行動守護「動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