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文具盲盒或能上癮 ,專家呼籲加強監管避免讓孩子“入坑”

網紅文具盲盒六一兒童節大禮包”“文具盲盒喜運爆發”……又到六一兒童節,在網絡購物平臺,不少商家也搭上了節日營銷的便車,推銷文具盲盒。

近年來,盲盒受到年輕消費羣體歡迎,也正在悄然走進未成年人的生活,印着“驚喜”“限量”字樣的各式文具盲盒成了中小學生的新寵。但與此同時,互相攀比、衝動購買、容易上癮等問題也引發家長擔憂。

文具盲盒線下線上熱銷,有主播建議“直接端三盒”

兒童節前夕,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文具店。在北京市朝陽區三元西橋附近的一家文具店裡,記者看到,五顏六色的文具盲盒佔據了貨架醒目位置,精美的外包裝上印着柯南卡通人物

店內的文具盲盒種類繁多,有筆、本子、橡皮,以及文具大禮包等,價格也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其中,僅筆類盲盒就有十多種,盲盒有普通款和隱藏款之分,印有“真相只有一個”“每次打開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等字樣。

一名店員介紹,文具盲盒目前很受歡迎,雖然店中有普通文具,但不少學生看到文具盲盒會覺得好奇,即使價格貴一些也會選擇購買,其中,盲盒筆因爲價格相對便宜,銷量最好。

北京蒲黃榆物美GO某文具店內的盲盒專櫃,價格10幾元到百元不等。圖/新京報記者 巫慧

文具盲盒也在線上熱銷。記者登錄某網購平臺搜索關鍵詞文具盲盒,頁面上顯示“文具盲盒”“文具盲袋”等多款產品,部分盲盒的月銷量達到3000甚至7000以上。

在網購平臺上,有商家用直播帶貨的方式推銷文具盲盒。一名主播在介紹某款中性筆時稱,該中性筆爲爆款,共有13款圖案,其中1款爲隱藏圖案,大概購買三盒可以出現一個隱藏款圖案,建議消費者“直接端三盒”。記者注意到,一盒裝(24支)的該款中性筆售價爲75.5元。

多巴胺”與社會認同需求讓孩子熱衷買盲盒

如何看待文具盲盒風靡學生圈?家長們在社交平臺上對此問題展開了討論。有家長認爲,一支五塊錢的盲盒筆與一支普通黑色水筆相比價格相當,買盲盒就是圖個開心。

但也有家長表示,這不僅是價格問題,有的孩子一定要買到“隱藏款”才罷休,消費遠超出原本需求的數量,造成浪費。

“我家孩子也喜歡買盲盒,有的拆開後就放在一旁。”家住北京通州的王女士表示很無奈。她的孩子就讀小學4年級,最近熱衷購買各種文具盲盒,要零花錢的次數不斷增多,王女士擔心孩子逐漸成癮,產生賭博心態。

“這確實是大多數家長的擔憂。”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研究人員高楊認爲,學生追求文具盲盒與多種原因有關。

“從學生個體層面來看,當談到成癮問題時,不得不聊到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高楊介紹,多巴胺是一種“學習的神經遞質”,人總是不斷地通過預測來學習,而當預測不準確時就會分泌多巴胺。學生購買盲盒時,預測準確只是小概率事件,盲盒的不確定性會給人帶來驚喜感,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這與賭博中的情形相似,容易讓人上癮。

另一方面,從學生所處的環境看,文具盲盒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高楊表示,在未成年人自我概念尚未清晰時,會更想融入一個羣體,進而傾向於模仿羣體行爲。“如果大家都買盲盒,你沒有買,你在該羣體中的認同度就會降低。這與成年人購買奢侈品類似,是一種身份認同和融入羣體需求,只不過學生可支配資源有限。”

帶有“隱藏款”形象的“文具盲盒”。圖/新京報記者 蘇季

在高楊看來,文具的真正屬性是學習用品,具有實用性功能,但當其成爲簡單的快樂來源時,已經遠離了其作爲文具本身的意義。這是需要引起父母重視的地方。

嘗試用“盲盒預期管理”的方法引導孩子

針對盲盒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早在今年1月26日,中消協就曾發佈相關消費提示。其中提到,盲盒經營者營銷手段衆多,有的打造“系列”概念,並設置一個最難獲得的 “隱藏款”進行飢餓營銷,引發消費者衝動購買,助長了非理性消費行爲。尤其是青少年羣體,好奇心強、喜歡攀比、消費觀念尚不健全,容易對盲盒“上癮”。

5月20日,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宣佈對各中小學、幼兒園周邊銷售文具盲盒開展爲期一個月的專項整治,強化行政監管教育引導的融合,形成政府、學校、家庭共同管理合力。

其中,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重點檢查、依法從嚴查處各中小學、幼兒園周邊銷售無廠名廠址等來源不明、無標準或產品合格證明等“三無”產品;教育部門則運用多種宣傳載體進行引導,避免家長、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盲目購買、過度消費。

對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文具盲盒消費,高楊也提供了一些建議。高楊提醒家長,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制止”孩子購買盲盒的行爲,容易引發孩子的對抗,反而不利於溝通和解決問題。

她建議,家長可嘗試“盲盒預期管理”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比如人物盲盒,家長可以與孩子探索人物背後的故事,將孩子的快樂從不斷預測盲盒本身轉變爲探索知識。

另外,高楊介紹,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從賭博中獲得的快樂與在利他行爲中獲得的快樂是相同的。因此,她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多創造幫助他人的機會,如幫助其他小朋友,或引導孩子做家務、幫助家人等,獲得更多快樂的選擇。

專家稱企業須承擔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

今日(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開始正式實施,進一步壓實了有關社會主體的保護職責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表示,雖然目前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各種盲盒,但他呼籲,企業從行業自律角度考慮自身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是否對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響。

“未成年人保護是全社會職責,相關主體應當履行社會責任,考量服務會不會對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會,你會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和限制措施? 這個問題是急需全社會關注的。”苑寧寧說道。

苑寧寧指出,不管是網絡直播、網絡遊戲,還是盲盒,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都在於市場主體在向市場推廣和推行某項產品和服務時,沒有考慮到未成年人羣體。如果文具盲盒主要是向未成年人銷售的一種產品,就應該考量會不會讓未成年人成癮。

同時,苑寧寧也強調,這也不單單是社會責任問題,法律也明確規定了一項原則,即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它不僅是執法和司法原則,更是守法原則,意味着全社會在接觸未成年人、處理與未成年人相關事務的過程中,應考量是否符合未成年人利益。相關主體應加強管理和自律,不能等法律作出明確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