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來吃不到!基隆孝三路70年半蒸烤焦皮「貼鍋饅頭」

基隆孝三路,光是豆漿店就有三家,各有擁護者。着有《基隆的氣味》的作家鄭順聰,是基隆女婿,他最愛的是「老戴豆漿大王」。「他們的燒餅現烤、油條現炸口感非常酥軟。」若是7、8點來,排隊是一定要的,生意最好的是飯糰,通勤族包了就去搭車。

圖文/鏡週刊現炸的油鍋擺在騎樓平頭老闆綁着護腰,手挾長筷翻攪一根根從米白到金黃起泡的麪糰。臉色超酷,然而他的油條卻十足軟心,夾在帶點焦香鹹味的薄燒餅裡,鬆化適口。老闆姓林,老戴是他姑丈,他自退伍後開始接手,20多年的歲月浸泡在這間45年老店。「青春都在這了。」老闆叉腰笑說。

從油條到豆漿,店裡沒有一件半成品,中午纔剛收攤,老闆又拉出大鍋開始炒榨菜豆乾,大鏟把水份炒幹,吃簡單的原味店頭竄著白煙木桶裡,蒸的是飯糰用的糯米飯,「我們用純臺灣米,才能久煮不爛,即使放過中午,那飯還是很Q。」老闆說。

這是顆會令人想念的飯糰,粒粒分明的飯粒保水而不黏糊,炸過兩次的酥脆油條,配上他們自己手工炒的榨菜豆乾,一個手勁捏緊,沒有加工品的鹹燥,口味柔和恬淡,即使放冷,也像Q軟的米糕

鹹豆漿加蛋不稀奇,這裡還有甜漿加蛋。冰涼的豆漿,加上幼滑的嫩蛋花,口感像吃豆花上的腐皮。「我們賣的就是古早味,連蛋餅都沒賣。」然光是這幾項就讓老戴綁住基隆人味蕾45年。

另一家晚來吃不到的是至今近70年的「李家鍋貼饅頭」,和名店「孝三路大腸圈」、「長腳面店」在同一條巷子裡,僅限外帶,來自山東李氏一大家子跨了三代合力製作。他們遵照古法老面發酵,「夏天發酵1個小時,冬天要2小時,天氣熱還得再加冰塊,不能發過頭,吃了軟趴趴。」大姊李建娥說。這裡的麪糰天冷還得蓋電毯、包棉被吹風機伺候,讓裡頭保持溫暖的40多度。

「曾有客人一來就說:『我要50個鍋貼』,我就問,你確定嗎?」李建娥苦笑說,原來,鍋貼是「貼鍋」的口誤,客人講習慣了,他們也就將錯就錯。過去在山東,大家會在大竈鐵鍋煮湯時,順便在鍋緣貼上面團,蓋鍋讓水氣半蒸半烤,25分鐘後湯煮好,饅頭也出爐了,配着湯一塊兒吃。

每鍋約放40個,當白胖饅頭烙上抹薄油的鐵鍋發出呲~的聲響,猶如嚴刑拷打的場景,我卻毫無憐憫之心,烙出焦皮的饅頭特別香脆,內裡厚實,細嚼涌出天然發酵的清甜麥香,抹上豆腐乳配咖啡當早餐,絕妙。

「記得幫我們正名,我們是貼鍋饅頭。」老闆話纔剛說完,又一個客人喊五個鍋貼,我看,不如就當做是基隆人獨有的甜蜜暗號吧。

更多鏡週刊報導【孝三路美食】基隆人的氣力 就在孝三這條路【攝影筆記農曆七月裡的嘉年華會 基隆中元祭放水燈走進小巷才遇得到 發現基隆6間隱藏版咖啡館受傷海龜奔回大海 基隆今年第一次海龜野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