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現實與困境:我們並不強大
物聯網要來了,然而,標準是什麼?技術成熟了嗎?行業準備好了嗎?企業要幹什麼?急於參與其中的政府想清楚了嗎?與“物聯網”這三個熱得發燙的字相比,物聯網產業本身其實僅僅處於概念炒作階段,標準制定剛剛起步,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中國的物聯網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樂觀,能否在這場與世界同時起步的產業中掌控一定話語權,還需要時間。
現實:炒作無疑拔苗助長
“現在炒作太過頭了,對我們的工作展開反而是一種阻礙。”中國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毫不客氣地對記者說。事實上,某家與物聯網產業稍微沾邊的上市企業在連續多個漲停板後,其老總都有點怕了,因爲並沒有真正的新產品出來就如此被資本市場炒作,受損的終究還是企業本身。
未來10年:中國有一席之地
大家都在猜測物聯網何時出現,有說三五年,有說10年,然而真正置身其中的邢濤坦言“至少要10年”。邢濤告訴記者,物聯網需要成熟的傳感器,由於目前國際上相關規範太過複雜,甚至還沒有一套統一、成熟且被大規模應用的標準,這導致傳感器不能像計算機配件那樣即插即用。
他解釋,傳感網是一個現有信息網絡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其前端包括了通信、安全、測試、接口等,這些末梢網絡之間要建立一種協同機制才能形成大規模應用,但這種類似互聯網上TCP/IP協議的統一標準,至今尚無定論。同樣,在傳感網與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的融合過程中,全球也都還沒有標準可參照。也正因此,物聯網被看做中國可以和世界同步建立話語權的領域。
邢濤向記者透露,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在2007年建立的國際傳感器網絡研究組,實際上就是中國、美國、德國、韓國和英國等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年10月,國際傳感器網絡研究組轉化爲傳感器網絡國際標準組,中國也是重要成員。據此,中國將在物聯網相關國際標準中佔據一定主導地位。
標準框架尚未成形
邢濤向記者透露,目前工作組已經有6個標準立項研究,並於明年年底完成,明年還會立項6個標準。不過物聯網整個體系中到底會出現多少個標準,邢濤表示還不明確,尤其是物聯網會涉及到諸多行業,相應行業標準數量很難估算,目前還只是有一些粗略的行業分類。
一項標準的研究制定,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但是現在的炒作讓邢濤感覺有點拔苗助長,“標準的大框架都沒有做好,應用方面也沒有相應的標準支撐,更何談大規模應用”。
長期置身於中國電子信息相關標準制定工作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總工程師王立建也向記者表示,就中國以往標準制定的經驗而言,一定不能着急,否則就會向人家交錢。據他透露,目前在RFID標準上政府有意放緩了幾個計劃的執行。
企業:更多在看熱鬧
在標準制定中,邢濤感覺最大的障礙來自於工作組中企業參與度不夠。今年10月,中國傳感網絡標準工作組成立的時候,有70多家企業參與,其中不乏中國移動這樣的國企,也不乏華爲這樣的民營企業,甚至還有諾基亞和思科等跨國企業。
但邢濤感覺,目前大多數參加的企業還是處於看熱鬧的心態,因此大家都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參與。邢濤回憶,中國早在2007年開始研究傳感網絡標準,但當時的學術界也是僅限於理論討論,“現在工作組的目標是標準要讓產業界能做出東西,但企業對標準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恐怕現在沒有多少想法。”
邢濤認爲,物聯網大規模應用需要一個產業化平臺和大局思路。從企業角度而言,中國電信算是最具“物聯網相”的企業,它的許多產品和服務與物聯網關聯度最大。但邢濤也指出,中國電信雖然在垂直行業做了很多業務,但依然面臨如何橫向打通等問題,這不是一家企業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困境:中國依然很弱小
傳感器作爲物聯網的第一媒介,可謂其前端末梢的神經細胞。對於這樣一個物聯網關鍵產業,中國究竟處於何種地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態度都驚人的一致——落後。事實上中國涉足傳感器研究和製造起步並不晚,然而與國外企業生產能力已達到千萬乃至億的數量級別相比,中國目前最大的傳感器公司也就幾萬產量,且利潤遠低於國外企業。一個更可怕的事實是,中國國內傳感器高端市場幾乎爲國外品牌所壟斷。
難獲風投青睞
投資困境,是中國傳感器產業首先要破解的一個難題。深迪半導體CEO鄒波向記者直言,沒有得到國家的資助,創業拿的是德豐傑龍脈基金的錢。這家由留學人員創辦的公司是研發商用陀螺儀系列慣性傳感器的MEMS芯片設計公司。
然而面對國外企業30多年的積累,曾經在國外研發傳感器的李毅(化名)還是感嘆,深迪這樣的企業規模還是太小。傳感器製造早期投入無需很多,所以很多民營小資本進入該領域。但事實上,傳感器研發生產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李毅當年工作的某家外國企業,就以每年近四千萬美元的投入供養一個僅僅30人的研發團隊,並且不需要任何產出回報。
就李毅所知,國家對於傳感器科研上的投入並不少,但大多投向了科研院校,但這個行業的回報期一般爲3~5年,無法滿足風投快速回報的要求,因此風險投資也很少青睞傳感器企業,像深迪這樣拿到風投的企業少之又少。
生產工藝落後世界
儘管中國有巨大市場優勢,設計能力也不遜色於人,但在生產模擬、加工、外圍電路、成品品質保證以及成本控制等諸多環節上,都面臨相當窘境。李毅指出,在生產模擬上,國外企業能直接完成包括工藝誤差、環境影響等一整套系統,這個環節完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品質保證和成本控制,因爲成品率低一個點都會造成成本的翻番。
被稱爲世界工廠的中國,在高端生產工藝上與世界企業距離相差甚遠。李毅打比喻說,就像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電子產品與日本產的差距。深迪半導體負責研發的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深迪設計的產品在國內還找不到一家芯片企業能加工。中芯國際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中芯國際在這方面經驗欠缺。
不過,李毅預言中國傳感器市場將會在兩年內全面爆發,“三年前加速度計(傳感器中的一種)還只配置於高端手機中,現在連天宇朗通都將其作爲標配,而且成本也從1美元降到了0.5美元”。或許,中國傳感器產業在物聯網帶動下,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境地,深迪半導體也或許能爲中國商用傳感器產業開創一個模式,那就是由風投介入,將加工生產外包,自己掌控設計等關鍵環節。
物聯網大有“遍地開花”的勢頭。除了風頭最健的無錫,南京、北京、成都等地也都放出消息要做物聯網產業園區或者產業聯盟。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陳寶國博士向記者直言:“目前各地做的都只是物聯網的解釋工作,但是產業從哪裡來?產值從哪裡來?產業規劃如何做?顯然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思考清楚。”
陳寶國從整個產業層面角度提出了對物聯網的解釋:包括了產品製造業、軟件和運營,傳感器網絡是物聯網的基礎部分。
在陳寶國看來,物聯網的最大價值在於未來對於信息資源的掌控利用。掌控的關鍵在於如何給物聯網建立一個域名體系即編碼,王立建認爲物聯網上最大的話語權正在於此。只有中國依據自己的標準體系掌控了編碼資源,纔不會重蹈互聯網上中國域名資源受限於國外的覆轍。據王立建透露,工信部正準備啓動產品編碼工作,而這可以理解是爲物聯網做的一項基礎工作。
目前,物聯網局部雛形已經出現,比如各地都在建設的ETC不停車收費系統、第二代身份證、電子大通關、電子病歷甚至小到每個人都在使用的一卡通、門禁系統等。陳寶國一再向記者強調,物聯網並不是憑空製造的一個新產業,而是現有IT高端產業的整合再細分以及新元素的加入。
從現有各地產業形態來看,陳寶國認爲上海在物聯網發展上最具優勢,因爲相關產業發展較爲完備且成熟。
儘管上海現在還未公佈相關信息,但記者從消息靈通人士處瞭解到,上海已經委託相關部門和人士做物聯網的產業規劃,並且很可能最終就在科技產業比較發達的浦東新區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