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9個無居民海島等你來"買" 攻略給你準備好了
廣州9個無居民海島等你來“買”,其中5個規劃爲“旅遊娛樂用島”
廣州市的海洋管轄範圍,北起廣州港黃埔港區西港界,向東至東江北幹流增城三櫥口,向西至洪奇瀝與中山市交界,向南至伶仃洋進口淺灘南端。這片海域內分佈着14個海島,包括海鷗島、龍穴島等5個有居民海島和大蠔沙、大虎島等9個無居民海島。此前,南都記者曾走訪調查了廣州5個有居民海島,並梳理出這些海島不同的發展路徑,併發布了相關報道。很多市民還不知道,其實廣州還有9個無居民海島。今年5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實施《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辦法》,這意味着這些無居民海島可以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出讓開發,私人或企業有可能當“島主”,普通市民就可以去這些無居民海島遊玩了。
廣州無居民海島中,大蠔沙、大虎島、上橫擋、下橫擋、鳧洲和舢舨洲等6個島嶼,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舢舨洲規劃爲“公共服務用島”,其餘5個爲“旅遊娛樂用島”。這幾個海島或是自然資源優越、地理位置較好,或是具備一定的文物資源,具有開發旅遊業的基礎。但是這些海島也有面積狹小、離岸較遠、生態羣獨立的特點。同時,島上地形多樣,又無碼頭、道路,開發難度非常大。對於未來“島主”,已開發的有居民海島,尤其是海鷗島、大吉沙等旅遊島的現狀與發展情況,或許可以爲無居民海島的開發提供一些經驗與思路。
採寫:南都記者 李鑫 實習記者 楊曉彤 通訊員 穗規資宣
現 狀
5個有居民海島開發路徑分爲兩類
廣州5個有居民海島的發展情況主要分爲兩類。海鷗島和大吉沙島均以海島生態文明爲主題、突出生態資源優勢、着重發展海島生態休閒旅遊。面積相對較大、位置靠近市中心,同時具備良好生態環境,是這兩個島嶼走上生態旅遊之路的主要原因。從發展歷程看,兩個海島大致都經歷了“三步走”的過程:即完善島內與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工業禁令與保護性開發同步進行。
與海鷗島和大吉沙島不同,龍穴島、小虎島和沙仔島則是衆所周知的工業島。它們的優點在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域條件。
龍穴島位於珠江口的蕉門、虎門水道出口交界處,目前是廣州面積最大的海島,也是廣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區域優勢極爲明顯,具有相對豐富的建港資源,這些都是造船基地深水碼頭建成、深海科技創新中心落戶龍穴島的重要原因。
小虎島和沙仔島都位於珠江出海口,擁有天然的深水港,也具備深水良港的開發條件。對於發展物流船運和石化倉儲而言,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沙仔島五公里外即是黃閣汽車城、豐田汽車城,汽車產業的聚集需要汽車碼頭的配套,這也是“汽車樞紐港”落戶於此的重要原因。
對於生態旅遊島和臨港工業島兩種截然不同的海島發展路徑,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表示,很多海島上原本就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最能發揮其優勢的發展模式其實就是直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旅遊業的保護性開發。而某些類型的工業需要與居民區等地進行安全隔離,海島基本是相對離岸獨立的,所以海島在發展這些工業時就有地理位置上相對安全的優勢,這可以爲在陸地上不便開發的工業項目提供一個場所。另外,大部分工業島的開發其實與其臨近陸地上所發展的產業是有聯動的。“比如,作爲汽車碼頭的沙仔島就屬於對岸上產業的延伸,但是別的海島不一定有這種產業延伸的條件。”
規 劃
5個無居民海島確定規劃爲旅遊娛樂島
廣州9個無居民海島中,面積最大的是大虎島,有約100公頃,面積最小的是金鎖排、舢舨洲,面積不足1公頃。9個海島裡6個的用途已確定,大蠔沙、大虎島、上橫擋、下橫擋、鳧洲和舢舨洲6個島嶼,2011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舢舨洲規劃爲“公共服務用島”,其餘5個爲“旅遊娛樂用島”。
這6個海島中,“賣相”最好的是大虎島和大蠔沙。除了面積相對比較大,傳統上大虎島還是廣州南大門的重要地理標誌,島上的大虎山炮臺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大虎島的主要地貌類型爲侵蝕低丘,西北部爲典型丹霞式丘陵,植被覆蓋率約90%,自然資源較豐富。
大蠔沙面積與大虎島相差無幾,位於大吉沙東側。作爲珠江帶來的泥沙在徑流和海洋潮流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海島,大蠔沙與大吉沙有着相似的地貌與自然條件。大蠔沙島內作物以香蕉爲主,有小部分荔枝和魚塘;由於離市中心近,地形平坦,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上、下橫擋島、鳧洲、舢舨洲幾個島嶼均爲基岩島,由低丘、海灘和人工堆積區三個不同地貌單元組成。上、下橫擋島因位於虎門水道中央、阻擋虎門上下水流而得名。其中上橫擋島面積約18.08公頃,下橫擋島面積約5.76公頃。島上建有炮臺羣和營房,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橫擋島過去建有遊樂場,但目前處於暫停運營狀態。
更往南是鳧洲,南北分別與龍穴島和南沙區隔江相望,其特色是具有海灘紅樹林景觀。唯一規劃爲公共服務用島的舢舨洲,建有廣州最古老的燈塔,是廣州港進出船隻的主要導航標誌,正東方建有人工碼頭。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近日發佈消息,廣州無居民海島開發存在初期投資巨大、生態環境敏感、建設難度大、收回投資週期長等難點。因此,無居民海島將以保護性利用爲主,在充分論證評估基礎上,有選擇性、有重點、有序地推動開發,嚴禁破壞海島自然地形、地貌的開發活動。比如,大虎島周圍水域是獅子洋鹹淡水魚類產卵場,就需特別保護。
經 驗
發展旅遊業 完善交通與服務設施是基礎
現有生態旅遊島的發展經驗,可以爲未來廣州無居民海島的開發提供經驗與啓示。海鷗島和大吉沙兩座海島的生態旅遊業首先都發端於交通設施的完善。海鷗島曾一度被稱爲孤島,直到1996年,海鷗大橋建成,這是當時進入海鷗島的唯一陸路,從此改寫了海鷗島的命運。2010年廣州市政府將海鷗島結合亞運會來綜合規劃,把它打造成廣州新城的後花園,海鷗島開始修建堤面寬8米的環島路。2019年南沙大橋海鷗島收費站建成使用,全程高速路駕車到海鷗島成爲現實。大吉沙島被稱爲“廣州的世外桃源”,是廣州最後一個不通車、沒有橋的江心島,爲改善交通條件,黃埔區政府爲大吉沙配備了兩條渡輪。
交通設施之後,則是完善島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番禺區蓮鄉海島旅遊公司於2015年進駐海鷗島,在島上建了4座驛站和公共衛生間,租下村民閒置的房屋發展民宿,基礎設施建好後,遊客也絡繹不絕。據番禺區政府不完全統計,週末每天約有1萬多人及3000多輛汽車進入海鷗島,大都以家庭、親友結伴自駕遊爲主。黃埔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街道辦目前也正在推進大吉沙島的示範社區建設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全方位提高大吉沙島上居民及未來遊客的生活、遊覽舒適度及便利度。
馬嚮明也認爲,未來旅遊島的開發都應該向“環境友好型”的模式發展,應關注海島的負荷容量,避免超負荷開發生態系統的情況發生。“遊客到島上去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親近海洋、感受大自然原生態的美妙,注重的是休閒放鬆,因此沒必要大規模修建酒店等設施,只需將基礎的衛生、交通問題解決了即可。”目前,廣州市政府已禁止房地產開發商和工業項目進軍海鷗島,不再新增對外的道路、橋樑及軌道。去年5月,大吉沙島正式啓動“都市錦田計劃”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爲基礎,對江心島進行保護性開發,融入生態整治、景觀整治相關內容。
未 來
海島開發要關注生態 打造差異化旅遊標籤
近年來,對於海島的發展規劃,確實越來越強調生態環境保護,以保護爲主進行開發利用。《廣東省海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中指出,各地區應針對各自特點,構建“一市一品”海島旅遊主題。規劃要求,作爲省會的廣州,將重點以海島生態文明爲主題,突出生態資源優勢。在馬嚮明看來,工業島的開發成本比較高,一些海島的可用地面積又小,如果再耗費大成本去做配套設施、解決污水問題、解決交通問題,既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又容易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
“權衡之下做旅遊開發是相對有利的決定。”馬嚮明認爲,旅遊開發一是可以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大部分旅遊開發所需基礎設施成本較低,開發難度較小。何況除了自然生態價值之外,一些無人海島上留有不少歷史遺蹟,旅遊開發也可以兼顧這些需保護的珍貴資源。南湖國旅廣東省內部海島遊負責人李豐也表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開發旅遊的基礎,如果島上有遺留的歷史古蹟,將更加提升海島的旅遊優勢。
不過,李豐也指出,目前廣州的海島旅遊主要採用“農家樂”的形式,大多都是由島上居民或外來的個人企業進行分散的投資開發,未形成統籌性的規劃與開發,因此海島旅遊質量參差不齊。他認爲,在目前海洋生態環境已經遭受較大壓力的情況下,未來無人海島的開發最好通過政府進行統籌指導或全程監督。“宣傳和管理方面,最好可以爲每個海島貼上獨特的‘標籤’,打造差異化開發戰略,例如純休閒度假、研學教育等等,讓遊客清楚自己有哪些可選的旅遊方式,並根據自己的需求作出針對性的決策。”
據瞭解,2016年,廣東以掛牌方式成功轉讓三角島部分使用權。三角島以公益+旅遊用島的開發模式,充分利用因採石活動遭受嚴重破壞形成的山地、峭壁、臺地、內湖等現狀特色地形地貌,打造集科普教育、主題體驗、海上運動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海島旅遊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