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候鳥團”的又一場越冬:地方亟待補齊醫療短板,銀髮經濟等待爆發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天已入秋,我即將變成一隻候鳥,去海南過冬了。”62歲的哈爾濱市民張強說。

張強是東北候鳥式養老族的一員,這些“候鳥族”們會在秋冬時節,前往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氣候溫暖的地方過冬養老,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以上,在康養遊玩中養老。

只是今年,張強有個新的想法,他打算騎行去三亞。“很多年輕人對我們老年人有誤解,覺得我們捨不得花錢,其實我們的消費能力很強的。騎行比坐飛機去三亞的費用都高,我們有老鄉騎行去三亞,用了將近兩個月,花費2萬多元。”張強說。

65歲的南昌市民李志軍則逃離了三亞。“三亞這幾年旅遊業發展很快,物價水平也相應提高,對我這種收入不高又喜歡四處走走的老年人已經不合適了。”

李志軍很快找到了新的目的地,廣東省惠州市巽寮灣,這裡物價相對較低,氣候也不錯,最關鍵的是,這是李志軍所在的“候鳥團”一致的決定。“候鳥式養老,有人作伴很重要,我們都是幾家人共同出發、共同遊玩。”

候鳥式養老漸成氣候,既有利於老年人樂享晚年,也有利於促進消費。不過,滿足老年人需求,發展候鳥式養老,亟需補齊配套短板。“不管是三亞這種熱門城市,還是偏僻的小衆目的地,都缺少一線城市的高水平醫院,這是我們候鳥養老族最大的後顧之憂。”張強說。

帶來強勁消費力

張強幾年前在三亞灣買了房子,每年冬天都和老伴前來過冬。

在三亞的生活輕鬆又簡單。每天早晨,張強和其他老年人結伴遊泳,上午和下午在小區裡打牌、散步,或者在家裡看電視,晚飯後再去海邊跳舞。

三亞灣海虹廣場是養老候鳥族的重要聚集地,活躍着不少老年樂隊和老年模特隊在這裡吹拉彈唱和走秀。

而在哈爾濱老家,夏天雖然可以去江邊散佈,但是冬天的時候,氣溫又低路面又滑,幾乎一整個冬天張強都只能窩在家中。

張強在三亞住的小區服務很好,是專門面向養老人羣開發的康養小區,可以提供送餐上門、臨時託管、幫忙買東西、取快遞等服務。

小區的設施、公共活動空間也都考慮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張強喜歡籃球,但是因爲年紀大了不敢去籃球場和年輕人玩,怕體力跟不上更怕受傷。在他住的小區,則有專門爲老年人設計的籃球場,他可以放心地和老夥伴一塊兒玩。小區還有老年人專用的羽毛球場,如果沒人打球就變成廣場舞的舞池。

三亞已經有幾十年康養產業的發展歷史,相關產業鏈漸趨成熟。張強介紹,近年來,他身邊的養老候鳥族有兩個特徵越來越明顯,一個是在三亞買房的人越來越多,一個是在這裡居住的時間越來越長。“甚至已經有全年都住在這裡的人了。”

張強也抱怨,三亞的物價水平相對較高。“我吃的藥在老家賣60元一盒,在這裡則要90元。即便是一盒酸奶,也要貴上兩塊多錢。”

同時,南北方的巨大差異也讓張強有的生活習慣不能得到滿足。張強在東北喜歡逛早市,他喜歡一踏入早市那撲面而來的煙火氣,買菜、早飯都在早市解決。但在三亞灣,由於是旅遊目的地,這裡更多的是各種酒店,缺少了一些生活氣息,張強只能靠逛超市來替代自己的逛早市的愛好。

近年來,憑藉着出色的氣候條件和環境優勢,三亞、北海、桂林、廣州、海口、福州、珠海、廈門等城市,成爲冬季候鳥式養老的熱門城市,給當地帶來了強勁的人流和消費力。

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銀髮經濟,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與養老、托育、餐飲、家政等企業開展合作,發展“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認爲, 隨着經濟發展質量、人民健康狀況、生活水平和國家文明程度的提高,原來的養老必然升級到“享老”階段,而這需要完備的產業鏈和多樣化、市場化的養老服務生態。

“當前不少小城市房屋大量空置,但人工和物價便宜、生態優美、交通便利,適合培育康養產業。建議試點政府批量收購空置房,並提供稅收融資等優惠,吸引社會資本以輕資產模式打造康養園區。在解決房屋空置問題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產業和就業,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金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指出,候鳥式養老從旅遊的角度來講,是旅遊供給的一個新產品,打造康養基地,發展候鳥式養老,能夠拉動房地產消費、生活服務業消費、旅遊消費,特別是對“吃、住、行、遊、購、娛”和“商、養、學、閒、情、奇”等綜合消費具有較強的拉動力。

新的需求

“我去過很多濱海城市,但和巽寮灣比起來,還是這裡最好。”李志軍說。

巽寮灣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是一個開發時間不長的度假區,常住人口只有上萬人。“這裡氣候溫和,雖然有風,但是不冷,雖然有雨,但是雨後不潮溼,這種氣候對我們老年人是很友好的。”李志軍說。李志軍是和他的“候鳥團”團友們一起去的巽寮灣,他們一共四家八口。

這種結伴旅居是候鳥式養老的突出特徵。老年人們相互陪伴,互相扶持,給單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歡笑。

官方信息顯示,2023年1—10月,巽寮濱海旅遊度假區旅遊收入約13.4億元,同比增長22%;旅遊人數約360.74萬人次,同比增長22%。

越來越多的有資源稟賦的地方在打造像巽寮灣這樣的次一級康養基地。《海南省康養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以博鰲、海澄文、大三亞爲先導,中西部協同發展的東、西、南、北、中五大康養主題片區。《雲南省養老旅遊發展專項規劃(2016—2030)》也提出,重點在昆明、玉溪、大理、紅河、保山、德宏、西雙版納、普洱、臨滄、文山等州市發展養老旅遊。

但這些新興的康養基地亟需提高配套質量。李志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雖然巽寮灣氣候宜人,物價親民,但日常生活還是有很多不便。“比如路邊缺少公廁,這裡由於沿海,社區呈長條狀分佈,所以走路的距離較遠,也缺少座椅等設施可以中途休息。”

另外的短板是交通。這裡地處相對偏僻,雖然有公交車但是時間不確定,如果想去惠州市區或是深圳,除非自己開車,公共交通並不方便。

在巽寮灣當地經營民宿的廖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旅遊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建設了一些酒店、度假公寓等設施,但由於起步較晚,商業等配套設施相對不足。“而且產業設施主要爲短期旅遊所設計,對於長期居住在這裡的養老人羣可能不夠友好。”

“比如,很多住在我這裡的老年人,他們第一位的需求是菜市場。對他們來說,每天去逛逛菜市場,買菜、聊天、散步,是他們最主要的活動。”廖臻說,“但由於配套不足,有的老年人去菜市場需要步行不短的距離。”

由於養老人羣總體上人數少、居留時間短,因此,即便是一些康養公寓,相關的助餐、文娛等配套服務也因爲虧損而開展不起來。

洪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進一步擴大異地養老服務供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需要政府與市場結合,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養老模式。隨着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消費變化,還需要不斷創新,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多層次需求。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經濟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指出,需求是經濟動力的源泉。以前經濟需求的主體主要是年輕人口,老年人口的需求在經濟大盤中佔比較低。進入老齡化社會後,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口經濟需求和持續增長的老年人口經濟需求的深刻變動,將改變社會經濟需求的結構。

但現階段卻存在老齡產業“叫好不叫座”的現象。黨俊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產業供給體系相應的適應性和結構性轉變比較複雜,也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甚至還要付出較大代價。企業需要進行投資,產品需要進行重新設計,銷售網絡需要重新搭建等,這些既需要掉轉船頭,還需要深度試水,投資風險也是不可避免的。”

醫養結合助力候鳥式養老

在張強和李志軍看來,候鳥式養老最關鍵的配套是醫療。

在偏僻的巽寮灣,當地的醫療機構只有一所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早在2020年,一所二級醫院惠東縣人民醫院巽寮分院就已啓動建設,但遲遲沒有投入使用。即便在三亞這樣成熟的康養基地,也缺少像一線城市水平的醫療機構。

“對於老年人來說,健康是第一位的,但由於當地缺少醫院,有的時候身體稍稍感到不舒服便不敢去了,擔心去了以後出現意外。”張強說。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介紹,“‘候鳥老人’的就醫難題分爲多個層面,首先是旅居地的醫療機構水平問題,其次則還夾雜着怎麼去醫院、怎麼從醫院回來等就醫前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此外,有的地方跨省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服務還不到位,也給“候鳥老人”增加了就醫難度。對於那些來自沒有開通跨省就醫合作省份的“候鳥老人”來說,他們仍需要攜帶費用明細清單、診斷證明、出入院記錄、發票等回參保地手工報銷,手續較爲麻煩,辦理和審覈時間較長。

徐鳳芹認爲,可以探索構建旅居地的“半小時醫療服務圈”,解決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問題。同時加強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

金李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打造康養園區要注意老年人就醫問題。可以聚焦大城市周邊高鐵1小時交通圈,使老人移居後仍可方便返回原住地探親訪友和解決複雜醫療問題。常規護理和慢病管理則可以在當地解決。

對於老年人就醫前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徐鳳芹認爲,可以讓社區的養老驛站探索延展式服務,協助老年人就醫。

這需要首先完善養老服務網絡。在9月23日國新辦發佈會上,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介紹,將健全養老服務網絡。重點建設縣(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平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構建貫通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