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S店一週零成交 海馬華晨等弱勢自主品牌能否自救

(原標題:銷量寥寥,有4S店一週零成交,海馬華晨弱勢自主品牌能否自救)

經歷過疫情考驗的汽車市場還在持續回暖。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一至五週乘用車日均零售是5.7萬輛,同比增長10%,環比9月同期銷量增長1%。

與此同時,國內汽車廠商也在分化和洗牌,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企,頭部品牌快速增長,而像海馬、華晨這樣的弱勢自主品牌,市場空間卻越來越小。記者採訪發現,北京一家華晨中華4S店,在大幅度優惠促銷的情況下,甚至曾出現一週零成交的情況。

困難之下,弱勢自主品牌也寄望改道新能源汽車實現自救和翻身,但在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統統涌入的情況下,海馬、華晨等弱勢自主品牌還有多大機會

業績不振,銷量寥寥, 有4S店一週零成交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29%,僅銷售515.7萬輛,市場份額跌至36.3%,創近十年的歷史新低。

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和市場份額的下滑,固然有疫情影響等特殊原因,但是,近年來的趨勢性因素也與之有很大關係。

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走下坡路已有一段時間。2018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997.9萬輛,近三年來首次跌破1000萬輛,同比下降8%。2019年汽車市場整體處於下降通道,自主品牌當年銷售840.7萬輛,同比下降15.8%。

在自主品牌整體市場份額下降的情況下,各廠商的分化也在繼續。吉利、長城等頭部品牌逆勢增長,海馬、華晨等弱勢自主品牌的市場空間逐漸縮小。

根據乘聯會公佈的數據,海馬汽車2019全年銷量爲2.95萬輛,而今年1-9月份累計銷量僅3098輛。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爲13.11億元,同比下降43.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73億元。爲了避免連續3年虧損而被退市的命運,海馬出售了400餘套上海和海口的房產。除了閒置房產,海馬汽車還出售了部分物業公司和上海海馬研發公司的股權

華晨汽車的銷量主要來源於華晨寶馬,自主品牌產品的銷量較爲低迷。乘聯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華晨中華品牌累計銷量僅爲3870輛,華晨鑫源累計銷量甚至只有117輛。與此同時,華晨汽車還陷入債務危機。截至今年中期其負債已達1328億元,同期資產爲193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68.72%。

資深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表示,華晨汽車過於依賴華晨寶馬的利潤,忽略了自主品牌的發展。華晨寶馬股權調整期限越來越近,想要依靠華晨寶馬將華晨拉出泥潭根本不現實。

記者近日探訪了位於北京順義區的海馬汽車4S店,目前該店全系車型都在打折銷售,主力車型海馬S5(參數丨圖片)優惠多達2萬元。店內銷售顧問表示,雖然優惠已經很多,但來店看車的人不是很多,每週的成交量也很低,平均每週賣出1-2輛車。

華晨中華4S店的情況也很類似。在北京一家華晨中華4S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店整體成交量較低,店內雖然推出了全系車型0首付和置換補貼的優惠政策,但來店看車的消費者寥寥無幾,有時出現一週零成交的情況。

核心技術短板,“三大件”投訴比例高

在很多消費者的認知中,自主品牌車輛配置高,價格便宜極具性價比。不過,汽車本質上畢竟還是機械產品,真正的競爭力在於駕乘感受和質量的穩定。業內人士稱,駕乘感受和車輛質量的穩定性主要體現在發動機變速箱、前後橋及懸掛系統這三大件中。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弱勢自主品牌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發動機並沒有正向研發,多是採用三菱的發動機技術。而三菱發動機技術老舊,油耗、動力表現都很一般。變速箱更是弱勢自主品牌的一道坎,它們在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匹配上無法做到最優,頓挫感明顯,影響用戶駕乘感受。

記者在車質網2020年Q3投訴報告中發現,自主品牌在汽車三大件方面的投訴佔比均排名第一。這些零部件都是關乎車內人員安全的重要零部件,一旦發生故障,將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對於自主品牌來說,在產品穩定性、耐用性方面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期間,汽車行業的整合和優勝劣汰正在加速,一些品牌將在市場中消失。尤其對於海馬、華晨等這些弱勢自主汽車品牌而言,時間或許真的不多了。

新能源領域尋求突破,機會幾何?

對於弱勢自主品牌而言,市場留給它們的機會不多了,但不能說就毫無希望。它們除了優化自身結構,增強核心技術的研發實力外,可以去新能源、商用車等方面開闢第二戰場。

華晨汽車副總裁、新聞發言人齊凱在北京車展期間表示:“近期華晨汽車進行了管理架構的調整,把此前的9級壓縮到3級。其中第一級作爲管理機構,聚焦戰略和重大投融資風險管理等大的管控業務和資本;二級企業主要聚焦資產和主要運營方向,包括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新能源和出行服務5大業務方向;三級企業負責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在‘十四五’期間,華晨將聚焦主業、收縮戰線,聚焦到整車和零部件,到2025年要形成整車195萬輛的年銷量規模”

海馬汽車總經理陳高潮在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馬汽車積極響應海南政府‘綠色出行’戰略,目前已在海南成立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公司,並打造共享出行平臺,計劃未來五年在海南公務車、出租車、共享出行等市場投放定製化清潔能源汽車產品。另外,海馬集團將利用海南區位及地理環境的優勢條件,共同組建氫燃料電池汽車出行運營公司。海馬汽車將抓住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機遇,聚焦高端製造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相關新產品研發和投放。”

新能源汽車是個新賽道。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

自主品牌的淘汰賽已經快要進入尾聲了,海馬、華晨等這些弱勢自主品牌嘗試以新能源車翻身,操作起來難言輕鬆。這個賽道上已經擠滿了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弱勢自主品牌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