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中日友好 摒棄天皇稱謂

期待中日關係更上層樓,祝賀新日皇5月1日登基,華文媒體對此頗多報導新浪網有「安倍這一次用心良苦 中國更要警醒了」與「和服女子校園櫻花 保安霸氣迴應」兩則報導,前則報導日政府心眼,後則有關遊客穿和服觀武漢大學櫻花,兩則並無關聯,都有憂國情懷

中日應以史爲鑑,共謀友好與和平,近來國際重視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中歐的合作剛談好、久違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即將舉行、首次有日本橫濱貨物搭乘中歐班列運往德國、日本軍艦參加了中國海軍70週年閱兵、有150國和92個國際組織參加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包括了英德法日高級別代表,可見日本也意識到西方七國G7主導全球經濟的舊秩序,正在因一帶一路的全球成功,邁向新的秩序。

但日本對華處心積慮舉止仍然不斷,標題如「日4公司準設5G基地臺 禁用華爲」、 「日本要增派3艘6000噸級巡邏船 強化對釣魚島警備」等新聞不斷,日首相特使參加帶路峰會當天,日首相卻在白宮候駕,這都暴露了日政府的矛盾和兩面手法

日本的矛盾,看似費解,其實不然。除歷史因素外,還與日本戰後卑躬屈膝於佔領國使喚的日本悲情有關。戰後美國的長期蔭庇與大範圍技術轉移,讓日本的基礎建設、科技與經濟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日本海外資產已達其GDP的1.78倍,但這些也造就了美國「凱撒給的,凱撒可以拿走」的對日本優越心態。遠如傷及日本元氣的《廣場協議》、近至報載4月28日日本首相在白宮受到輕慢,都顯示美國很清楚日式「勾踐事吳」的心眼,所以75年來日本命脈一直被牢牢扣住,不得翻身,倒養成在亞洲日式狐假虎威的自卑

日本歷代國王年號都出自中國古籍,這次引用日本古籍,華媒或有感意外者,不過日本的古籍、建築、服裝等,都是從唐朝引進而衍生出來的中國次文化,所以引日本古籍爲新王年號,亦理所當然,華人在華穿着和服賞花者,只要非惡意,社會也應寬容。

無論君主體制國家的皇室有無實權,或多符合西式民主觀,臣民對其君主的尊稱仍具封建色彩,例如臣民對泰國王的尊稱可漢譯帕拔頌德陛下;英國王皇后譯爲宏偉的陛下;日本國王被譯爲 「天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爲「兩聖殿的掌管者,沙烏地阿拉伯王」等,其他如荷蘭、丹麥大英國協諸國也各有尊稱,但外國人民鮮有用這些當事國臣民才用的稱呼。

4月29日鳳凰網有標題爲「日本民衆:我們用天皇就像用一個奴隸」一文,道出日本人民對明仁日皇的親切、愛載與隨和,外國人民稱「日皇」,是尊敬而恰當的,民以食爲天,「天」字不該濫用,外國人不加引號地稱呼「天皇」就不對頭了。

自數千萬中國人民流血犧牲,日本向中國投降以降,海內外華人社會始終沒有參破的,反而是對日皇的稱呼,都21世紀了,還慣性不經意地盲從日本臣民才用的「天皇」,實在不利於中日友好。(作者爲太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