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提升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論教】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青少年自殺的事件接二連三,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自殺是中國15~34歲人羣死亡的首要原因。
自殺現象只是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在自殺現象的背後是發生率更高的各種心理疾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的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到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爲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將是未來社會的財富,會創造一定量的物質財富,是社會穩定的正能量,能提升國民的總體幸福感,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但在創造物質財富上受到限制,而且會耗費大量社會財富,降低國民的總體幸福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讓我們社會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僅以抑鬱症爲例,有統計表明,其在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爲141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負擔481億元人民幣,總經濟負擔達到622億元人民幣,抑鬱症的治療代價約佔中國衛生總支出的3%。由此管窺,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讓我們的國家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何在
治病尋根,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持續高發,原因何在?
第一,認識不足。當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夠。早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衛生組織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雖然身處現代社會,但很多人還固持傳統的健康觀念,把健康狹隘地理解爲生理健康,因此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價值。當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有許多誤解,如誤認爲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變態,有意無意地歧視心理健康有問題的人,導致他們不願求助而延誤矯治,最終付出更高的健康和社會成本。當今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和巨大社會代價認識不足,導致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當今社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嚴重性認識不夠,認爲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往往是成人,殊不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年齡正逐年下移,嚴重威脅到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應試教育。毋庸諱言,應試教育嚴重壓縮了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本應立德樹人的教育被窄化爲工具屬性的應試,兒童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更容易被嚴重忽視。應試教育導致兒童承受過高的壓力。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壓力經由家庭和學校逐級累積傳遞至兒童,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等現象日趨嚴重,使許多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從小就處於巨大的學業壓力之下,經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這些層層累積、不斷增加的壓力一旦超出兒童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應試教育還剝奪了兒童正常生活的權利,生活變成學習,學習變成考試,而正常的生活正是健康心理得以發展的平臺和載體。缺乏正常生活的調節和緩衝,各種壓力極易成爲壓垮兒童發展的扭曲性力量,最終危及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三,社會轉型。當代中國正處於巨大的社會轉型之中,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貧窮走向富裕,由鄉村走向城市,由中國走向世界。社會轉型容易導致價值觀混亂,傳統的價值觀念在逐漸消解,新的主流價值觀念尚未確立。在一個穩定的傳統的社會中,價值觀念往往是明確的、一元的;在一個不斷變動的轉型社會中,價值觀念往往是模糊的、多元的,甚至是混亂的,這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不斷形成中的兒童容易造成消極影響,無所適從而心理失衡。社會轉型導致整個社會的穩定性下降、不確定性上升,職業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離婚率不斷攀升,家庭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些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破壞了兒童心理健康的諸多保護傘和安全網,加劇了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心理健康要從兒童抓起,從教育做起
鑑於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諸多嚴重危害性後果,我們一定要在認識上切實重視心理健康,在實踐上採取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和不斷完善的矯治體系,降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減緩減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性影響。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體制的巨大優勢,從上到下,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兒童心理健康的管理與服務機制,確定其領導機制,釐清教育部、婦聯等相關政府部門的責任邊界,明確各種相關機構的分工,讓兒童心理健康工作切實落到實處。強化頂層設計的工作重點分爲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宣傳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和兒童心理健康知識的知曉度,使整個社會關注兒童心理健康,不歧視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理解並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二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家庭和學校通力合作,切實承擔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以治“未病”的態度,通過預防性教育來降低兒童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強應急保障機制建設。構建起一套完善而高效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應急保障機制,確保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矯正和治療。
第二,重點做好預防。一兩的預防勝過一噸的矯治。系統科學、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體系將極大地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極大地降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因此是兒童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把兒童心理健康比作爲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那麼家庭教育是樹的根基,學校教育是樹的主幹,社會是樹的枝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預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第一條防線,父母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諸多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均強調兒童早期經驗對後期發展的重要影響,如弗洛伊德認爲兒童早期的創傷性經歷往往導致了成年以後的心理疾患。父母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爲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一是掌握與時俱進的健康新理念:科學的兒童健康觀應該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三個方面的健康。二是掌握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在瞭解自家孩子的認知、個性、情緒表達等方面特徵的基礎上,針對自家孩子的優點、缺點和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教育,強化孩子的心理優勢,補足孩子心理短板。三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融洽的夫妻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既能夠爲兒童心理髮展提供正能量,又能塑造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氛圍。四是給兒童提供一種正常的家庭生活環境。正常的生活孕育正常的心理,正常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兒童健康賴以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環境。正常的家庭生活既有學習,還有娛樂、休閒、遊戲、社交等,既有室內活動,還要有戶外、野外活動,既要接受家人服務,又要服務家人。
全面的、均衡的學校教育是預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主要陣地。學校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第二個重要場所,教師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僅次於父母。與家庭相比,學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或兼職教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課程,是預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更爲專業的力量。預防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學校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教育教學:一是緊抓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確定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德智體美勞要均衡發展。學校要更新健康觀念,既要重視兒童的生理髮展,又要重視兒童的心理髮展和社會發展。二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建設,使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各教育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環上升、有機統一的體系,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課程的教學,讓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入學校的整個課程體系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時時處處皆有可能。
第三,完善矯治體系。要完善現有的兒童心理問題的矯治體系,使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能夠得到及時的矯正與治療,減緩兒童心理問題的消極影響,提高兒童心理疾病的治癒率。爲此,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做到“早識別、早干預、早治療”。“早識別”指父母和教師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兒童心理問題的判斷指標:一是日常行爲是否正常;二是社會功能是否正常;三是思想認知是否正常;四是情緒狀態是否正常。“早干預“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諮詢中介機構及時進行干預,儘可能地把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儘可能地避免心理問題惡化爲嚴重心理疾病。“早治療”指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相關的社會專業機構能及時介入心理問題嚴重的患者的治療。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