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大邀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堅持16載薰陶幾代青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潘志賢 通訊員 劉吉磊 王亞寧 )氣勢恢宏的舞獅子、高亢激越的新鄉民間小咚鼓、慷慨激昂的沁陽懷梆戲……來自民間和校園的數十支表演隊伍競相亮相,共同展現河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5月9日,河南師範大學第十六屆文化遺產活動月在該校開幕,千餘名大學生來到現場大飽眼福。
來自河南各地的20餘種非遺項目,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10餘場精彩紛呈的活動,向大學生展示獨具特色的“非遺”傳統文化。
河南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羅強介紹,該校邀請河南民間非遺傳承人和研究專家參與,通過戲曲與曲藝演出專場、非遺知識問答、非遺手工藝品展、非遺知識講座、大學生傳統才藝比賽等形式,讓廣大學生參與其中,瞭解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省擁有省級代表性非遺項目728個,涉及的面也很廣,而且價值高、影響大。據統計,河南省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多達22萬多條,很多項目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等具有廣泛的影響和重要價值。”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丁永祥說,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衝擊下,很多非遺項目正遭遇人走技失、市場萎縮、邊緣化等尷尬境況,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都面臨傳承難題。
已過古稀之年的荊文泉是河南省非遺項目“新鄉縣大泉旱船”的傳承人,十來歲就開始學習旱船舞。他說:“寒暑假,很多河南師範大學的學生去我們村調研,我們旱船隊每年也會參加學校的文化遺產月活動。今天,很多年輕大學生在排練舞獅子、京劇和民族舞,讓我看到了非遺的未來。”
據瞭解,河南師大於2009年成立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入圍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成立以來,中心研究人員研究錄製民間藝術音像資料上萬分鐘,收集整理民間戲曲劇本400多本,協助申報“二股弦”“東路懷梆”“哼小車”“樂腔”等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省、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在學校的支持和中心研究人員的指導下,該校大學生們創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積極走入民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和保護。大學生到全國唯一一個“兩家閒”戲曲傳承地馮翊村進行調研,去“懷梆戲”的發源地宋寨,復原整理老舊的劇本,學習戲曲傳唱技巧……爲臨近失傳的“非遺”藝術注入新的“血液”。
從2006年起,河南師大開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至今已持續16年,從科研到教學,從校園文化活動到民間調研,“傳承”和“傳播”雙管齊下,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接觸非遺、瞭解非遺,並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來。
?河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劉玉芳認爲,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着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資源,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對於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