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健康惡化 竟然跟「食物原味變淡」大有關係

味道食物產量而遞減的稀釋效應。(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爲了讓食物能大量生產賣相誘人人類改變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術,但也因此讓食物的營養消失,味道被稀釋。於是,我們用「加味」解決「無味」,「添加物的味道」變成了「食物的滋味」。寫作《美味陷阱》一書的作者馬克.史蓋茲克,檢視人類逐年健康狀況惡化的原因,並提出重要的論證: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節節攀升,原因不在於攝取過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或其他特定營養素,而是人們渴望嚐到的味道與所需營養之間,發生越來越巨大的斷層,太習慣把「人工假味道」當成真正的美味。以下是重點書摘

你吃的每種食品都或多或少添加了化學調味料,那些本來單獨吃就會很美味的食物,已經失去自己當主角時的特質了。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我們加到食物的調味料,已經像是我們加到多力多滋玉米片裡那般越來越多?有個衆所周知的答案是:我們終於擺脫了單調無聊口糧的束縛。

人類喜歡來自食物的刺激,即使對身體會造成小小的傷害也不在乎。原本只吃肉類馬鈴薯的祖先輩,如果他們知道有杜卡香料、斯拉差香甜辣椒醬(sriracha)和咖哩這些調味料,一定也會把每種都各放一罐到香料櫃中。

有些人會認爲這是種「接受文化薰陶」的進步,因爲早期的烹調缺乏藝術性,但這是錯誤的想法。人們喜歡香料,他們也使用香料,但不是每道菜都需要添加。傳奇的義大利食譜作者賀桑則說:「過量使用香草只會走到死衚衕。」「大蒜應該是用來增進味道,而不是要蓋過其他的味道。」

食品公司需要一直用大量的香料,來瞄準我們特殊的味道受器是有原因的:因爲就是「我們」自己要這些公司這樣做。現在所有食物都不一樣了,味道和營養都被稀釋了。這個理由也才能解釋,爲何食品工業在一開始會把調味化合物加到人造奶油中,讓它吃起來像是奶油。

但是,現在食品工業可是把調味化合物加到真的奶油中。那麼,奶油又是如何變成新的人造奶油呢?答案就是「味道稀釋法」。

在一九四八年,每頭乳牛每天平均只會生產約八公斤的牛奶,牠們大部分的時間戶外吃草,然後便便在美麗的綠色草地上,在冬天時有許多幹草可食用。

現在,一般的乳牛過着如同肉雞般的生活,擠在只有停機坪那麼大的農舍中,吃着源源不絕的玉米、大豆粗飼料。每頭乳牛現在每天能夠生產超過三十五公斤的牛奶,頂級荷斯頓乳牛最高每天甚至可以生產一百公斤的牛奶,跟一九四八年的平均產量相比,整整提升了十二倍之多。也就是說,現在的牛乳已經如同現代的雞肉番茄那般平淡如水。

牛奶被稀釋了,這是幾乎所有的草莓優格都含有「天然調味料」(當然,還有一大堆糖)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一九四八年加州每年能夠長出一磅草莓的土地,現在能夠生產出五磅半。

跟一九四八年相比,美國現在一般農田的稻米產量提升了三倍多,玉米則是四倍,馬鈴薯是三倍,小麥是兩倍半,大豆則是兩倍。母雞產蛋量亦倍增;豬隻長爲成豬的養殖時間少了二十五%,但是體重增加了二十五%;當肉牛的年齡還只是當年的一半時,產肉量就提高了六成。我們一直從相同大小的土地上壓榨出更多食物,付出的代價就是味道變淡了。

作者簡介/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美食記者,曾入圍有「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新聞獎(James Beard journalism award),着有《全球頂級牛排紀行》。作品刊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旅遊者》雜誌及《美國最佳旅遊文摘》。於加拿大廣播公司專欄節目,也常爲《環球郵報》、《彭博追擊》撰文寫稿。現居多倫多。(編輯樑惠明

《美味陷阱》/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