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天津職業大學學生們在校內工匠精神體驗館體驗教學項目。劉東嶽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並強調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
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如何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光明智庫特邀專家分析建言,並請獲得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的中國勞動關係學院4名勞模本科班學員代表分享成長成才經歷。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首席技能專家 高鳳林
吉林大學勞動關係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韓喜平
光明智庫:努力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提出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培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足仍然存在。對此,您怎麼看?
姜大源: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種看法,把整體的社會分工看成層次的不同,認爲職業有高下之分。實際上,人才不應按層次分工,而應按類型分工。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技能人才培養越來越受重視,更多人開始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但不願投身職業教育、不願走技能成才之路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
高鳳林: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而言,阻礙我國技能人才整體素質提高的瓶頸包括思想觀念、教育水平、政策落實、評價督導、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今天,國家發展要靠各方面人才支撐已成共識,但很多人還沒有真正意識到,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在當今世界局勢的嚴峻挑戰下增強中國產業競爭力,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職業發展環境有多麼重要。
韓喜平:除了觀念認知外,技能人才培養中專業設置“大而全”,教學和實踐“兩張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不力,線上線下培養資源整合度不夠等問題,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現階段我國技能人才培養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一些企業擔心自己的技能人才“養不住”“留不下”,寧可高薪聘“外援”,也不願把大量資源投放在耗時長、見效慢的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中,從而影響了企業內部技能人才成長髮展的職業環境。
光明智庫: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爲勞動者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就此,您有何建議?
韓喜平: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融合與合作的時代。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的基本路徑。一方面,產教之間、校企之間要確立購買服務的框架協議,形成常態化的供需合作關係,校企雙方均要扮演好融合參與者、平臺構建者、關係維護者角色,堅持應用辦學、突出實戰導向,切實解決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與產業企業需求側脫節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要構建體現終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促進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有機銜接,推動形成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一體化,暢通勞動者多元化成長成才渠道。
姜大源: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中國教育現代化。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要實現跨界、整合和重構。
所謂跨界,是指職業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除了學校學習基地外,還有企業學習基地。從教育規律講,既要關注人的成長、認知學習規律,還要關注個人在企業、社會中的職業成長規律。
所謂整合,就是把教育的需求和企業的需求、產業的需求結合起來。比如,把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結合起來,產生“化學變化”,促動學生更好成長。
所謂重構,就是打破原有教育體系的封閉性,重建一個開放的、靈活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未來社會,科技研究研發的週期會越來越短,通過一次性教育使勞動者掌握一生所需的知識和經驗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建立多次性教育的暢通渠道,每一級教育都對應一個完整的職業資格,隨時可以根據勞動市場的需要輸送相應人才。同時,也可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幫助其重新回到教育學習中來。
讓技能人才始終站在發展潮頭、技術前沿
光明智庫:走上工作崗位後的激勵與培養也很重要。如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
高鳳林: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一方面要幫助和引導人才在本專業領域提升、拓展,另一方面,應幫助合適的人才與其他各類人才一樣,向管理崗位和技術研究崗位發展,做到人盡其才,“海闊憑魚躍”。人才評價激勵也十分重要,應持續健全科學客觀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切實解決人才評價失衡問題,改變“重設計、輕製造,重管理、輕技能”的人才發展不均衡現狀,充分體現技術工人的特有價值。
韓喜平:應當進一步完善對高技能人才的各項激勵措施,落實子女教育、安家住房等方面的特殊獎勵政策;打通高技能人才晉升通道;加快推行企業首席技能人才制度,由企業管理、評定、聘用、考覈首席技師;完善企業工匠、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平臺建設;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轉換通道,拓寬產業工人發展空間,加大產業工人創新扶持力度。此外,政府還應指導用人單位在薪酬、福利、培訓等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高技能人才傾斜,實行高技能人才退休待遇特殊津貼制度,激發技能人才創新創造的積極性。
姜大源:一是實實在在提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比如,規劃建設一批勞動模範、大國工匠、先進工作者展示館、紀念館,讓技能人才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尊重與敬意。二是改善工資待遇、各項福利,在評獎評優方面對技能人才給予適當傾斜或設置專門獎項。三是增加學習培訓機會,根據行業發展需求,爲勞動者提供一系列脫產或半脫產的學習培訓機會,包括安排國際學習交流等,把終身學習理念落到實處,讓技能人才始終站在發展潮頭、技術前沿。
此外,技能人才培養應從面向兒童、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入手。勞動教育啓蒙於家庭、強化於學校、存在於社會,只有從小入手開展,才能形成覆蓋全民的科學正確的勞動觀、人才觀,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才能蔚然成風。
【一線講述】
迎頭趕上,不能掉鏈子
講述人: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機務段業務指導、工程師 張偉
作爲一名普通的鐵路基層技術工人,能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現場傾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我感到熱血沸騰。“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總書記不但充分肯定了我們的勞動價值,還強調了很多我們最關心的實事:考覈機制、待遇水平、發展通道、激勵政策……字字句句,都讓我覺得暖心。
剛參加工作時,我是天津機務段檢修車間一名機車電工。這是鐵路一線最普通的崗位,每天與機車和配件打交道,常常滿身油污,加班也是常事。那時我們修理的是內燃機車,而我在學校學的是電力機車,很多配件都沒見過。一次,我去車上拆一個配件,愣是繞着機車轉了幾圈也沒找到。“必須努力改變!迎頭趕上,不能掉鏈子”,我對自己說。從那以後,我白天跟師傅認配件,晚上把學習情況整理記錄下來,對着書本上的電器知識繼續學習。實際操作中,不懂就追着師傅請教,有任務總是第一個往前衝,越是髒活、累活、難活,越是搶着幹。短短3個月,我就對各型號內燃機車上的配件名稱、位置及如何拆檢都瞭如指掌。兩年下來,我積累了很多現場經驗,還處理了很多“疑難雜症”。這讓我在工作中收穫了自信,幹勁更足了。
後來,我調到電配組負責電器配件檢修,也是憑藉着“迎頭趕上,不能掉鏈子”的勁頭,不到3年,就對班組所有車型1000多種型號電器的結構如數家珍,檢修起來得心應手。
2016年7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被北京鐵路局授牌。工作室的第一個主攻方向是“內燃機車配件檢修與HX機車配件自主修”。冬季是機車電暖器使用頻率最高的季節,我發現電力機車某型號的電暖器經常發生相同故障,若購買更新,一臺就需要花費2000多元,造成極大的成本浪費。於是,我反覆對故障電暖器“解剖”、檢查,終於找到原因。通過動手改造並上車試驗,該電暖器再也沒有發生類似故障,僅此一項,每年爲單位節省成本7萬多元,我也因此榮獲“全國鐵路青年創新科技獎”。
隨着我國鐵路事業飛速發展,機車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各項技術突飛猛進。我深知,自身技能如果跟不上技術發展的腳步,就無法保障鐵路安全運輸。我願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發揮所有光和熱,在技能報國的路上永不懈怠。
用行動寫下“匠心追夢,只爭朝夕”
講述人:湖南株洲九方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立車班班長、高級技師、國家高級考評員 鄒毅
2006年,我從職業技術院校畢業,被分配在九方裝備公司工作。14年來,通過在一線摸爬滾打,我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進廠第4年,我被公司聘爲立車班班長。10年間,我攻克了公司生產任務驟增、產品質量提升和設備攻關任務驟增、年輕新工人驟增等一連串困難,帶出了一支高素質、高職稱,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職工隊伍。
現在,全班25名職工裡,有高級技工13人,技師和高級技師7人。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我們圓滿完成公司技術攻關任務60餘項,設備攻關任務40餘項,新產品攻關任務30餘項。由我創造的“鄒毅機車車輪先進操作法”被列爲公司生產工藝標準,並被評爲公司“優秀成果獎”。
進廠第8年時,公司以我名字命名的“鄒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我帶着團隊攻堅克難,累計實現技術革新200多項,完成技術裝備和先進工藝方法專利17項。團隊中有1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3人獲得“湖南省技術能手”稱號,4人獲得“株洲市技術能手”稱號,工作室也得到了“技能大師孵化器”的高度評價。
2015年,我獲得“湖南省勞動模範”榮譽。5年來,我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參與和負責完成公司40餘項生產質量技術攻關任務;成爲職工專業技能培訓授課老師和職業技能比賽專業考評員,參加和主持各項技術培訓和技能比賽90餘場次,與20餘位青年技工簽訂了結對子培訓合同,幫助35位中級技工通過高級技工鑑定,幫助20名高級技工考取數控車技師職稱;編寫職工專業技能培訓教材,先後參與了13本專業技術書籍的編寫工作。
心中的格局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會有多大。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我希望帶領更多青年人,用行動書寫“匠心追夢,只爭朝夕”的決心。
用幹勁、闖勁、鑽勁帶動更多人
講述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勝利煉油廠聯合裝置車間技術員、技師 於江濤
還記得接受表彰那天,當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回想起自己20多年的工作經歷,我深刻體會到:奮鬥出來的幸福最踏實。
最初,我從技校畢業後來到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工作,從學徒工、主操、班長,再到常減壓車間技術員,一步步走來,逐步成長爲技術骨幹。我所在的煉油化工企業,生產裝置裡管線縱橫交錯、工藝流程複雜,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常常發生改錯流程的事情,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於是,我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發揮自己的計算機特長,製作完成了常減壓裝置的計算機3D建模,實現了裝置工藝管線和設備結構的3D模型可視化展示。2019年,我又把虛擬現實技術與3D模型相結合,開發出虛擬生產裝置的模擬軟件,爲生產優化、設備維護以及職工培訓開闢了新路徑。目前,該項技術正在申請國家技術發明專利。
剛參加工作時,我就意識到自己學歷低,是塊短板。於是,上班學工藝流程、學操作技能,下班後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2007年,我參加了山東省青工職業技能大賽,獲得“常減壓操作工”和“計算機多媒體操作員”兩個大賽項目的第一名。總書記在大會上提到的“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鑽研才能成就自己,才能不負自己熱愛的事業。
今後,我要發揮好“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的作用,用幹勁、闖勁、鑽勁帶動身邊更多人,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幹事創業精神不懈奮鬥,爲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只要肯鑽研,小事也能幹出大名堂
能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和親切教誨,親身感受“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濃厚氛圍,我激動萬分,終生難忘。
16歲初中畢業後,因爲家境困難,我便跟着師傅學開挖掘機。爲了提高操作水平,我只身來到瀋陽市一家挖掘機培訓學校,自費學了一年挖掘機操作、維修技術。爲了提升技術精細度,我反覆練習開挖掘機。2009年初,我被招錄爲區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挖掘機操作工,從此結束了四處漂泊的打工生涯。也是在這一年,我參加了全國首屆“廈工杯”築養路機械操作手技能競賽決賽,並贏得冠軍。打那以後,我更加潛心鑽研技術,還摸索出一套簡單易學的“三勤四準五穩”操作法,入選2012年度江蘇省交通運輸系統“十佳操作法”。
2017年,在連雲港市交通運輸局、總工會的推薦下,我被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錄取,開啓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和同學們的鼓勵幫助下,我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也學會了如何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如今,我即將畢業,回到工作崗位後,我打算利用自己的全國挖掘機“大能手”品牌效應,與連雲港市職業大學、贛榆中專等院校聯合,辦好挖掘機培訓班,培訓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同時,依託自己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傳幫帶活動,爭取每年培訓員工300人次以上,重點在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節支降耗、改進管理等方面想辦法、下功夫、求突破。我堅信: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肯鑽研,小事也能幹出大名堂。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 通訊員 劉釗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