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際汽車業十大新聞
編前:新冠肺炎疫情——這隻最大的“黑天鵝”讓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全球汽車行業倍感壓力,同時也在加速轉型,新生事物不斷涌現。疫情的暴發及持續蔓延讓全球車市一度停擺,部分國家的汽車銷量甚至一夜歸零。好在進入下半年後,各大市場開始逐步恢復元氣,而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爲代表的“新四化”變革並未止步,反而在加速前進。本報遴選出2020年國際汽車業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新聞事件,回首這一年,從“低潮”中逐漸走出來的國際汽車業更具韌性,滿懷信心地迎接2021年的到來。 1 新能源汽車逆市而上中國、歐洲並駕齊驅 疫情給全球汽車市場帶來了全方位的衝擊,今年全球汽車銷量毫無意外將迎來負增長。IHS Markit諮詢機構預測,今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同比下降15%。不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尤其是主要市場——中國和歐洲,新能源車市非常火熱。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數據庫》統計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約175.1萬輛,同比增長11.9%。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10.9萬輛,同比增長3.9%,其中11月單月銷量達到20萬輛,同比增長104.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全年銷量有望達到130萬輛。中國新能源車市的良好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通過提供購置補貼、充電補貼、優化使用環境、汽車下鄉等多項措施,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 歐洲市場也是一樣。爲了提振受疫情重創的汽車業,英國、法國、德國等多個歐洲國家紛紛出臺以推動電動汽車消費爲重點的車市刺激政策,不僅促使車企加快電動化佈局,也爲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購車補貼,使得歐洲電動車市銷量大幅增長。 點評:今年中國和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的扶持政策。另外,車企加快電動化佈局,也使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走出疫情的陰霾,跑贏2020。 2 “寒冬”疊加疫情裁員減支成常態 如果說2018年、2019年全球汽車行業出現裁員潮是因爲車市下行,那麼2020年的裁員潮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疫情。受疫情影響,今年3~5月,歐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整車、零部件工廠出現了大面積停工,如何保障現金流成爲企業迫在眉睫的事情。作爲削減成本最“簡單粗暴”的手段,裁員被不少跨國汽車廠商提上日程。 今年6月,寶馬宣佈,與德國工會協商後決定裁員6000人,以應對疫情的影響。與此同時,寶馬、雷諾、捷豹路虎、日產等跨國車企都加大了裁員減支的力度。此外,包括邁凱倫、賓利等超豪華汽車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裁員成爲必然。 疫情之下,零部件巨頭也迎新一輪裁員潮。今年5月,採埃孚宣佈,計劃在2025年前裁員1.5萬人,約佔目前總員工數量的10%。今年9月,大陸集團發佈聲明稱,將架構調整計劃,或有3萬個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共享出行業務也受到疫情的沉重打擊,優步、Ola等網約車公司均有不同幅度的裁員。 點評:疫情造成的汽車消費低迷和工廠停工,使得很多汽車企業不得不通過裁員的方式來削減成本,維持運營。 3 自動駕駛格局重塑無人配送加速落地 疫情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全面衝擊的同時,也使得此前業內大熱的自動駕駛領域加速分化,格局生變。一方面,福特、大陸集團等部分企業暫緩了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福特還將自動駕駛出租車的上線時間推遲到了2022年。此外,戴姆勒和寶馬在今年6月宣佈,暫停雙方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合作,雙方維持僅1年的合作關係由此告吹。雙方給出的理由是成本太高,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不適宜推進合作。 另一方面,車企與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結盟的熱情高漲。在與寶馬“分手”後,戴姆勒火速搭上了計算平臺及芯片生產商英偉達,沃爾沃則與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迅速結盟。 此外,由於疫情之下消費者對於無接觸式配送服務的關注度激增,業內開始深入挖掘自動駕駛技術在無人配送領域的潛力。電商巨頭亞馬遜收購美國自動駕駛公司Zoox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Waymo於今年3月宣佈啓動無人駕駛送貨服務Waymo Via,主要服務於短途、長途貨物運送及交付。在中國,京東、阿里菜鳥、蘇寧易購等電商巨頭也在無人配送領域加快佈局。 點評:疫情之下,自動駕駛並未降溫,人們反而開始深入探索該技術在更多領域和更多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 4 英、日又提“禁燃”減排方式再思考 “禁燃”在國際汽車業不算什麼新鮮事。今年11月,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英國將把燃油乘用車和貨車的禁售時間提前至2030年,旨在滿足該國的“淨零排放氣候目標”。英國此前計劃2040年禁售燃油車,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無獨有偶,日本放送協會(NHK)近日報道稱,日本政府正考慮在2035年左右禁止銷售新型內燃機汽車,轉向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汽車。 早在今年9月,美國的“環保先鋒”加州簽署行政命令,強制要求到2035年該州新出售的乘用車和輕卡實現100%零排放。加州還要求到2045年,在可行條件下,所有中型和重型卡車新車均實現零排放。 不過,無論是英國還是日本,“禁燃”之聲都遭到當地汽車行業的強烈反對。實際上,是否應該以行政令的形式加快減排和推進電動化,全球汽車行業都頗有微詞,考慮到電動汽車的成本和技術瓶頸、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電力獲取方式和供應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一刀切”真的是解決方案嗎? 點評:隨着多國陸續提出碳中和時間表,以彰顯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汽車業加快減排成爲必然趨勢。如何推進減排,是要一蹴而就還是循序漸進,關於“禁燃”的爭議預計未來也不會平息。 5 特斯拉市值超豐田新勢力狂歡顯隱憂 在全球汽車行業因疫情普遍受創的情況下,代表汽車業未來的電動化、智能化板塊卻受到資本的追捧。今年年中,特斯拉的市值一路扶搖直上,超過了全球汽車行業的兩大巨頭——大衆汽車集團和豐田,在汽車領域登頂。而後,特斯拉的市值飆升就像是坐火箭一樣,在年末已突破6000億美元。 在資本巨頭的眼中,傳統車企已經沒有太大的提升空間,未來屬於新能源汽車,而特斯拉或將是下一個時代的“豐田”。這種資本的傾向性不僅讓特斯拉的市值高高在上,甚至惠及全球新能源汽車板塊,包括中國,作爲造車新勢力的蔚來汽車股價提升,而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也借勢成功在美股上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力較早的比亞迪市值也水漲船高。 不過,在資本狂歡的背後,一些隱憂已經顯現,通用汽車與尼古拉的糾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被媒體譽爲特斯拉潛在對手的美國“氫能重卡第一股”尼古拉,於今年6月4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股價迅速暴漲,市值一度超過福特。今年9月,通用汽車宣佈斥資20億美元入股尼古拉,但隨後有空頭機構做空尼古拉,稱其對技術進行虛假宣傳,震驚業內。最終通用宣佈不再入股尼古拉,只保留燃料電池領域的合作。 點評:應冷靜看待資本市場的狂歡,與傳統車企相比,新能源車企股價的高漲更像是“空中樓閣”,一切還要看自身實力。 6 歐盟排放新規生效車企趕考“八仙過海” 在汽車業減排方面,歐盟一向走在國際前列。從2020年1月1日起,歐盟新的碳排放法規正式實施。按規定,2020年歐盟境內95%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從2015年的130克/公里降至95克/公里,而2021年100%的新車都必須達標。如果不達標,車企將面臨鉅額罰款。 嚴格的排放新規對於所有在歐洲開展業務的車企而言都是一次“大考”,爲了達標,車企可謂絞盡腦汁,他們紛紛加快推出新款電動車型,以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電動汽車來衝抵高排放車型,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短期內成爲歐洲車企的重點發力方向。 此外,歐盟的“排放池”政策允許低排放的汽車製造商與其他高排放難達標的車企聯合起來,共同分攤二氧化碳排放量。爲了達標,豐田與馬自達、大衆集團與中國上汽、沃爾沃與福特等陸續組建了“排放池”,本田也加入了特斯拉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組建的“排放池”。 點評:隨着歐盟加速向“碳中和”邁進,交通領域排放法規的進一步收緊已經不可避免,車企也要早做準備。 7 脫歐“肥皂劇”落幕英國車市前景不明 距離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已經過去了4年,英國脫歐的“肥皂劇”終於落幕。歷經9個多月的拉鋸談判,歐盟與英國在12月24日終於“握手”,宣佈達成脫歐貿易協議,英國得以避免在明年1月1日“硬脫歐”。 這份協議避免了“無協議脫歐”的衝擊,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此前的預測,“無協議脫歐”將給汽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帶來每年100億~110億歐元的損失。不過,儘管在最後關頭與歐盟達成協議,英國汽車業在過去4年半已經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今年受疫情影響更甚。英國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英國乘用車新車銷量爲149.8萬輛,同比下滑30.7%。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讓英國人心惶惶。從12月21日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英國實施旅行禁令,涉及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等。 點評:疫情影響疊加脫歐“肥皂劇”,英國汽車行業遭受沉重打擊。而今,英國脫歐終於塵埃落定,該國汽車業會比之前作爲歐盟的一份子發展得更好嗎?且向前看。 8 三大國際車展取消車企轉戰“雲發佈” 今年以來,疫情成爲各大國際車展的“致命殺手”。單看全球五大A級車展,就有三大國際車展因“疫”取消,分別是日內瓦車展、北美車展、巴黎車展,尤其是日內瓦車展在開幕前夕因瑞士政府一紙政令被迫取消,車企紛紛轉戰線上,發佈新車。 至於東京車展和法蘭克福車展,2020年本就沒有展出計劃,否則恐怕也難逃取消的命運。另外,從2021年開始,法蘭克福將不再是德國國際車展(IAA)的舉辦城市,慕尼黑在競選中勝出,這也就意味着法蘭克福車展將成爲歷史,取而代之的將是慕尼黑車展。延期舉行的北京車展成爲2020年“碩果僅存”的全球A級車展。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高額的參展費與曝光量之間的不匹配,早在疫情暴發之前,傳統國際車展就開始遇冷,部分車企選擇自己舉辦產品發佈會,或在線上發佈新車。在疫情出現後,“雲發佈”更是扎堆。除了新品發佈會採用線上直播外,部分車企的高管甚至親自出面,直播“帶貨”。 點評:疫情使得以直播爲代表的“雲發佈”異軍突起,打破了汽車行業傳統營銷手段。從新品線上發佈到直播“帶貨”,“雲發佈”勢必會給本已日益式微的傳統車展帶來新的衝擊。 9 爭相入股中國電池廠商跨國車企意在長遠佈局 席捲全球的電動化浪潮使得動力電池廠商水漲船高,而作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市場的潛力毋庸置疑。跨國車企爲了加快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佈局,紛紛瞄上了中國排名靠前的數家電池廠商。 大衆集團今年5月底宣佈入主國軒高科,豪擲約11億歐元獲得後者26%的股份,併成爲其第一大股東。戴姆勒緊隨其後,旗下乘用車品牌梅賽德斯-奔馳於7月初宣佈與孚能科技深化戰略合作,並將持有後者約3%的股份。緊接着,本田“官宣”入股寧德時代。 爲什麼中國電池遭到跨國車企“哄搶”?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巨大,入股中國電池廠商有利於跨國車企加快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佈局;二是中國電池廠商實力越來越強,裝機量名列前茅,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三是中國電池廠商也在加快海外佈局,不僅在中國市場,未來在海外市場也能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 點評:在傳統燃油車領域,零部件供應商相對於主機廠處於弱勢地位。但電動汽車領域有所不同,主機廠更樂於“捆綁”電池廠商,從而獲得穩定的電池供應。 10 雷諾-日產-三菱大重組“後戈恩時代”加速瘦身 在因戈恩被捕事件牽連出一系列公司動盪、管理層更迭、利潤下滑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終於推出了重組計劃。今年5月底,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發佈了多項戰略舉措,開始探索全新的商業合作模式。 在聯合採購等聯盟現有優勢的基礎上,三家公司對全球區域市場進行了劃分。未來,日產的經營資源將集中在中國、北美和日本市場,雷諾集中發展歐洲、俄羅斯、南美和北非市場,三菱則是東南亞和大洋洲市場。技術方面,日產將主導自動駕駛技術研發,C級和D級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主要由三菱負責,而電動化車身及電子電氣架構的核心繫統由雷諾主導。 “瘦身”成爲3家公司共同的選擇。在新的4年規劃中,日產計劃削減20%的全球產品線,車型從目前的69款減少到55款以下,其全球年產能也削減20%至540萬輛。雷諾也計劃通過簡化流程、減少車內零部件的多樣性、調整工業產能等,在3年內減少20億歐元以上的固定成本。三菱汽車在新掌門加藤隆雄掌舵之下,也採取收縮戰略,聚焦東南亞市場。 點評:此前在聯盟前掌門人戈恩的領導下,聯盟三位成員,尤其是雷諾和日產實施了多年的激進擴張戰略,而今均陷入了財務困境,收縮規模、提升效益成爲當務之急。“瘦身”不僅是雷諾-日產-三菱,也是2020年所有傳統車企巨頭的關鍵詞。本報記者 張冬梅